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忆回顾  > 沿革轶事  
  我与地理图书情报工作——忆地理情报网、文摘期刊与数据库的创建(作者:郭扬)  
          2010-05-20    【关闭】  
 

作者:郭扬

在我国现代地理学发展历程中,科研和教师队伍起着主力军作用。与此同时还逐渐形成一支编辑、翻译、情报资料队伍,它属于支撑结构,人称二线工作。

“文革”之后,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到了地理界。人们为了弥补十年浩劫带来的损失,抢时间,奋力工作。数年间,地理学各专业活动迅速展开,地理学术期刊如雨后春笋,种数骤增。我自50年代“归队”起,在地理所多从事编辑、图书情报工作,1977年从业务处重新回到图书情报资料室,逢上了这个大好形势。

中国科学院地理情报网

1978年,中科院召开广州图书情报工作会议,提出图书情报一体化工作方针之后,文献标准化、机检文献等问题先后提上了日程,加上图书情报学学术交流活动,地理图书情报工作者有了较多的接触机会。议论最多的是读者结构变化和文献增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的说“未来的研究所是博士、硕士的天下,他们风华正茂、外文好、会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纷纷建议成立文献情报网络组织,提高文献情报服务质量。

1982年,地理所与河南地理所开始合办《地理译报》,几位翻译觉得还有余力,希望办个介绍国外地理学的文摘刊物。同年5月、10月在河南所和南京所的支持下,9个地理所(即长春地理所、南京地理所、成都山地所、兰州冰川所、兰州沙漠所及地理所等6个中科院院属所和广州、河南、河北3个曾由院领导的地理所)的图书情报负责人先后在郑州、南京开会,决定共同发起创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情报网》和筹办《国外地理文摘》。会后写出建网申请报告,请地学部领导签注意见,由院图书情报出版委员会审查,于1983年3月批准成立。

1983年10月,情报网在成都召开成立大会,加上新疆、云南地理所等共有14个单位的代表参加。会上通过网章、确定宗旨、任务和领导关系,规定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主办单位担任组长,下届主办单位任副组长,在北京的地理所任常务副组长,负责网的日常工作。大会进行了学术、工作讨论,制订工作计划,还展出了历年各所图书情报成果。会后出版《地理情报通讯》第一期,刊出9篇文章,包括年度工作计划和情报刊物、人员统计资料。其中王祥珩先生关于地理科学图书分类法探讨一文,后来在《地理学报》正式发表。

1984年,第二次情报网年会在兰州召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均派代表参加,兰州分院、冰川所领导出席讲话,原冰川所所长、地学部副主任施雅风作了热情讲话,鼓励大家努力提高文献情报服务水平。这次大会决定由成都所、南京所牵头筹备创办《中国地理科学文摘》中英文版。

情报年会原定每年一次,后来根据情况改为二三年一次,中间还召开过图书分类法研讨会等。年会所需经费由院文献情报中心(即院图书馆)报院出版委核发。他们很关心网的工作,曾几次发给办公费每年500元,数目不多,真情感人。1986年,中科院南京图书情报工作大会特地颁发奖状和奖金500元,对地理情报网集体团结合作、不等不靠、刻苦努力的工作精神和取得的成绩进行表彰。

三种地理文摘期刊

情报网共办了三种文摘刊物。最先创办的是《国外地理文摘》,由地理所与河南所牵头,1983年试刊,1984年起在河南正式按季出版发行。主要报道国外期刊中有关地理学理论、方法及部门、区域地理论文,特点是所引期刊都有馆藏出处,在国内可以找到。英文《中国地理文摘》季刊,由南京所与河北所牵头,1985年试刊,在南京出版发行,主要报道国内期刊中重要地理论文,向国内外发行、交换。《中国地理科学文摘》则由成都所、地理所牵头,1985年试刊,1987年起正式从第一卷起在四川按季出版发行。该刊年报道文献量约2000—2500条,1998年最高达2800余条,主要是期刊论文,近年来还增加一些地理专著报道。该刊并执行中科院关于各学科中文文摘的统一要求,做到每条文献标出英文题目,提供主题词,为了实现刊库合一,后来改在北京出版发行。

参加文摘期刊的单位共10个,即原来9个所之外,加上新疆所,后来云南所也参加部分工作。三种期刊各设编委会,各所一名编委,分工负责邻近地区期刊论文的选、摘、初审、集稿,寄交指定的副主编汇总。三种刊物一般都设四位副主编,各管一期。这种联合办刊方式是大家想出来的,工作中我们深深感谢各研究所领导对网和刊物的支持和关心,但因工作性质关系,本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想法,成立情报网只有走联合办刊的道路。

经费来源也是这样,初办《国外地理文摘》时,每所年集资1000元,后来三种刊物,改为每所年集资2500元,不足之处除靠发行收入解决一部分外,我们还向院文献情报中心转图书情报出版委员会申请补助。这叫“民办公助”。上级满意,各所也感到“出钱不多,办了三种刊物”。

中国地理文献数据库

建网初期,冰川所、成都所、长春所代表都有过建库的设想,如提出建立冰川文献库、山地文献库等,开始时想法比较模糊,后来考虑各所虽然都有本学科特色的文献库如书库、资料库等。但是第一,只是按图书分类排架并设置分类卡片目录,充其量另设著者、书名、地区目录卡,都没有主题目录。第二,检索深度只限于书名、刊名,对公开发表的期刊、会议论文无法检索。第三,全靠手工制卡、检索,效率不高。加上科研主题常常是跨学科的,读者进库,如入迷宫,大海捞针,查找文献困难重重。为此,在文献情报工作中,增设主题目录、深入揭示文献、推广机检,这些想法逐渐明确,而且势在必行。

1987年情报网年会中,代表们一致决定编制地理主题词表,即后来的《地理科学叙词表》。会后由地理所牵头,冰川所、成都所参加共同组成编辑组,成员有冰川所孙玉华、成都所刘中泰、地理所杨毅芬、安凤桐、蔡弋波等和我,后来还有赵歆。我在所离休较晚,那几年我正主持编写《国外科技工具书指南》的地球科学部分,另外,每届都在研究生院讲地理文献课,讲到文献检索时,常因当时无法机检而内疚。我离休后又返聘,主要抓编表工作。头几年从选词、回溯标引、统计词频、分类筛选、补充修改,到按字顺表、分类表、词族表不同要求反复组合排列,近万张卡片,全靠手工进行。后来,终于有了计算机,不但加快了工作进度,而且词表质量也得到基本保证。在院图书情报出版委员会、院文献情报中心、三所领导积极支持下,1995年《地理科学叙词表》正式出版,词表是专为文献标引和建库需要而用的,它的出版弥补了国内外地理工具书的一个缺角。

有了计算机、词表,我们就开始着手建立文献数据库。1990年,词表选词初定之后,《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编委会便决定对每期报道的文献进行标引,并提出建库申请,在中科院青岛图书情报工作会议上得到支持。从此,《中国地理文献数据库》开始筹建,至1997年完成刊库合一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式向院文献数据库提供数据,并向读者提供文献检索服务。这个库不仅对现期《中国地理科学文摘》文摘及时存储,还对历年报道的文献通过回溯标引补充存储。期刊的页码一般是固定不变的,而文献却在不断增长,因之各单位提供的文献条目,常常无法全部刊登,但还是标引存储,满足读者需要。

(原载于《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忆录》,吴传钧 施雅风主编,学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