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竺可桢竖立纪念铜像的经过
杨 生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的组织者。他年青时就远渡重洋留学美国,本着中国以农业立国的思想,先学农学,获硕士学位后,又进哈佛攻读气象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以期报效祖国。在东南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后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大力推进气象台站建设,精心着力培养人才,努力进行开创性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后竺可桢先生出任浙江大学校长长达13年,那是他充满激情、历尽艰辛而成效卓著堪称典范的13年。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科学院即将成立,竺可桢即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在组建科研机构、大力聘用科技人才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可以说,中国科学院地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所的设立都是按他的指导思想和意见进行的,尤其是地理、气象、海洋方面的研究所的组建和布局更是经他亲自操办的。竺可桢先生鉴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倡导并亲自筹建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长期兼任委员会主任。40年来,综合考察委员会名称、建制虽几经变化,但综合考察工作始终沿着竺可桢先生指明的方向前进着。现在,作为综合考察研究的机构虽已和地理所合并,但是面对我国20世纪进入世界经济大国进而进入世界强国的形势,不但本国的资源综合考察研究不应中止,而且对世界资源的研究更急待加强。
竺可桢先生虽担负着重要的行政领导职务,身兼繁重的组织管理工作,但仍抽出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他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的论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毛主席的重视和赞许。1964年2月6日(阴历12月23日)受到毛主席的邀见,同去的只有竺可桢先生、李四光、钱学森三人。他的晚年力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更是对我国气候变化的总体概括,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深入探讨将大有裨益。
我在中国科学院机关工作很长时间,虽与竺老见面次数不多,然而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使我对这位科学家感到由衷的敬佩和十分的敬仰。他立志报国的决心,教书育人的宗旨;实事求是的精神,“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行为准则;历尽艰辛四迁校址的事迹;不畏强暴,维护真理的立场;日夜操劳成效卓著的佳绩;深入实际亲临现场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等都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深切怀念,我想这也就是我们要竖立竺可桢先生铜像的用意所在。
曾记得,在中国科学院院部曾经制作好了包括竺可桢在内的早期科学院领导人的画像,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挂出来。我曾多次向竺可桢研究会的沈文雄同志建议,除了召开纪念会、出版文集,编辑“竺可桢日记”之外,能否把竺可桢先生的事迹拍成电影,因为这样对于宏扬竺先生的思想、精神,启发教育后人,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至今我仍期盼着这一善事能够付诸实施。
1991年春,我来到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担任副主任继而任党委书记。当时地理所、遥感所也都在917大楼及院内办公,我想何不在917大楼前竖立起竺可桢纪念铜像呢!我建议将此列入会务会议议程,1992年6月,综考会举行会务会议,会上由石玉林同志提出这一问题时,当即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商定由综考会牵头,并予拨款2-3万元,联系地理所、遥感所共商此举,迅速得到地理所郑度、遥感所童庆禧两位所领导的支持。
具体办理的是我和周汝筠同志。我们找到位于雍和宫附近的某工艺公司,和他们谈妥后,还请他们的一位专家来917大楼考察、讨论。我们将数张竺老的照片和有关资料交给专家,并提出要求:要兼顾竺老年青时的模样,强调贵在神似,可以塑成戴眼镜沉思的神态,因为这是竺老多数时候保持的姿势,千万不要塑成昂首仰望的样子。
1992年底,塑像初步完成,我们去看后,觉得塑像有些肥胖,请他们做了适当修改。1993年春室内工作完成,但具体竖在什么位置却颇费了一番脑筋,若竖立在大楼正面西边场地上,则冬季寒风吹,夏季烈日暴晒,且多有车辆往来和停靠,楼前空地本来是个篮球场,在塑像边打球、停车很不雅。若竖在大楼正南居中位置,虽然位置朝向都很好,但地理所的同志进南大门后都奔大楼西门厅,进出时根本看不到塑像,这是一个严重的缺陷。最后,我们选定了大楼西南方向,面向大门的绿地中。黑色大理石的碑座,上面安放竺可桢先生铜质头像,碑身正面刻有镀金大字“竺可桢(1890-1974)”,碑身背面则竖写如下文字:为缅怀我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竖此铜像以志纪念。落款为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纪念像的周围修建成一个小花园,普栽红色玫瑰,背景有大楼和雪松衬托,显得肃穆而典雅。
1993年3月,举行了一个小型的铜像落成揭幕仪式,院里的老领导郁文同志,时任副院长的胡启恒同志,还有黄秉维先生及三单位的领导:石玉林、童庆禧、廖克、郭来喜、许越先等同志都到场。
后来,根据917大楼周围绿化的整体要求,又将纪念像移至大楼西边新开辟的大片草坪中,布置修饰的都很好。再后来,由于奥运场馆建设总体要求,研究所要搬迁,917大楼将拆除,于是纪念像随之移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大楼大厅内,重新刻制碑身文字,字数较前多些,但这样表述更为确切。我们将永远纪念竺可桢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