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忆回顾  > 工作和生活掠影  
  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段回忆(作者:陈秀容)  
          2010-06-18    【关闭】  
 

作者:陈秀容*

1985年国庆前夕,我开始了在香港大学地理系博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作为地理研究所世界地理室的第一个硕士学位获得者,又以公派自费的形式一边读博士学位,一边在港大地理系做兼职助教,感到肩负重任。

我的导师主要是研究东南亚农业地理,他要我做印度尼西亚农业地理的研究。他通过赵松乔教授的推荐知道我的背景条件,有做这方面研究的基础。我出生在印尼西爪哇省万隆市,在万隆高中毕业之后才回到中国,自小就有热带地理的一些感性认识。我懂得印度尼西亚语言,英语水平较高,在印尼有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便于进行实地考察和搜集资料。香港大学的经费支持是足够的,但是在地理系做兼职助教的工作量相当大,每星期大约有三天的工作量。要协助教师辅导学生的实习课和实验课,包括室内的和野外的实习、实地采样和考察活动,以及学生实习、实验报告的批改和分数评定等。有时,中国内地的大学老师到港大做学术交流,还要我帮助口译、做教学辅助工作,以及陪同学者做校际交流活动等。

在港大读博士研究生,有半年的试用期。通过之后,才能获得做正式研究生的资格。按照校方规定,还要定期选择研究领域内的题目,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和进展在系里全体教师和研究生都参加的研讨会上报告,并回答各种问题。上述这些学习、工作和研究活动都必须用英文,因为港大学习和工作用语是英语。刚开始我常常是中文构思之后,再翻译成英文表达出来,通过一段学习和工作的磨练,才能逐渐地直接用英文思考学习和工作的问题。

经过广泛搜集资料和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自己认为印尼包括爪哇岛和马都拉岛在内的内岛,和外岛(内岛以外通常称之为外岛),两者之间的农业土地利用对比应作为研究题目。素有‘千岛之国’的印尼土地面积辽阔,经过导师同意,研究的领域限定在印尼最主要岛屿,即西部的爪哇、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三个岛屿的农业自然条件及其开发利用的对比。爪哇属于内岛,后两者是外岛最主要岛屿,内、外岛农业自然条件开发利用的区域不平衡性就构成了研究的主题。

当时电脑在香港大学开始普及,拥有自己的电脑对做研究很有必要。在内地来港大的留学生帮助下,我购置了一台电脑。一位电脑中心的热心校友帮我调好电脑的软件系统,年轻同学们耐心帮助我用电脑写论文,绘制一些图表等。有电脑软件帮助制作图表,对我的对比分析研究给予了强有力的帮助。我的论文也需要一些手工绘制的爪哇、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三个岛的农业土地利用图,是地理系两位华人制图工程师帮我制作完成的。

在港大,研究生的住宿是一个重要问题。港大学生宿舍提供研究生住宿的名额少到只占百分之几。港大地理系主任同赵松乔教授非常友好,於是我也沾光了。在我到港大之前,系主任就替我申请到离主校园最近的宿舍“明原堂”的一间单人房。但是,有效期只有一年。要想在第二年住下去,取决于舍监的态度。当时港大宿舍是英国传统管理体制,一个公寓的成员组成一个学生会。宿舍成员自然是学生会会员。会员必须尽义务,参加学生会的活动,尤其必须参加有校领导等嘉宾参加的“高桌晚餐”,若不能参加要提前向舍监请假。出席高桌晚餐,必须正式着装,女士裙装,愿与嘉宾同桌用餐,可以提早报名。这是扩大接触面,相互交流的极好时机。同学生会会员,即宿舍堂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舍监会向学生会做调查,了解研究生的情况,欢迎你住,才允许你再申请住下去。我很幸运,历任舍监对我都很友好。“明原堂”的舍监、导师、学生会领导以及普通堂友,待我都很真诚,甚至还帮我解决来访朋友的住宿。

经过多方搜集资料,论文草稿反复修改,需要实地考察。中国和印尼两国外交关系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断交之后,当时尚未恢复,怎样才能获得印尼入境签证?港大地理系主任协助我,希望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找到印尼某一大学等作为接收来访单位,由该单位出面解决签证,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原因关键还是两国尚未恢复外交关系。后来通过亲戚的帮助,找到曾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尼某法院工作人员作担保,由香港一位印尼归侨朋友所开办的旅行社帮我解决了入境印尼的签证。持印尼签证,我还申请到泰国签证,当时必须有第三国签证,才能获得泰国签证。顺道我去访问了泰国南部宋卡大学,由该大学中文系学生陪同,乘车考察泰南胶锡地带,以增加热带地理方面的感性知识。

在印尼实地考察重点是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的农业土地利用。为了掌握爪哇岛东、西部农业自然条件及其开发利用差异的第一手资料,首先参加旅行社,从雅加达起飞,经停爪哇岛东部大城市泗水,抵达巴厘岛。从巴厘岛返回雅加达就走陆路,大巴在渡轮上摆渡之后,从爪哇岛东部,沿着岛中南部地带向西,经过日惹等许多大、中、小城镇及乡村,沿线仔细观察地理景观的变化并详细记录农业土地利用的差异。例如东爪哇和中爪哇的大片柚木林到西爪哇就消失了,间接说明爪哇岛东、西部降水季节长短的差异。在掌握了爪哇岛中南部地带的东西差异之后,又选择了另外几条路线进行详细考察。弟弟拨了一部车,妹夫开车,从西爪哇省万隆市出发,首先往东北方向,然后沿着爪哇北部平原向东,行进到中爪哇省三宝垅市,对爪哇北部平原西部到中部农业土地利用的差异作了详细考察,有时访问乡村农民,提一些问题,农民告诉我作物种植的一些动态变化。中爪哇可见醒目的大片甘蔗园和历史悠久的甘蔗加工厂。汽车行进到爪哇中部的火山地带,考察人口密集又多火山的爪哇岛上火山周围土地利用状况,见到了火山周围土地充分开发利用的程度,许多坡地辟成梯田种植水稻。从中部火山地带下到海拔相对较低地区,沿着爪哇南部沿岸地带向西,回到西爪哇万隆。再从万隆前往西爪哇西南方向,考察到热带经济作物的间作状况,例如橡胶与可可树的间作,橡胶树浓密的树阴给可可树提供了所需遮蔽的作用。我还考察了西爪哇海拔较高地区大片的茶园。弟弟还专门开车带我考察西爪哇北部平原水稻实验田以及西爪哇中部丘陵地带的橡胶种植园。我在爪哇岛选择了多条路线,进行了多次访问,反复做实地调查,其间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热带作物种植的多样性及其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基本上掌握了。

为了考察苏门答腊岛上荷兰殖民时代就开始种植,历史最长久的大型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我在母亲、妹妹和妹夫陪伴下,到了北苏门答腊省。我选择了参加北苏门答腊省旅行社的旅行路线,从该省首府棉兰市出发,到印尼最大内陆湖多巴湖,充分考察湖岸地貌和植被。离开多巴湖后,穿越大种植园地区,途中一边观察沿途地理景观,一边听知识面宽广,语言能力不错的华人导游对北苏门答腊省及所见橡胶、油棕、可可等大型种植园进行详细介绍,导游破例在途中停好几站,让我调查、照相和记录。北苏门答腊省的大型种植园是苏门答腊岛上充分利用这里自然条件种植热带经济作物最典型的地区。

从印尼实地考察之后,我还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和东南亚研究所向专家学者请教,为期两周的访问又进一步搜集了印尼多个气象台站积累的气候资料等。印尼的实地考察和新加坡的资料搜集使我在更广泛获取第一手资料之后,对自己的论题研究深度明显进了一大步。回港大对论文反复充实修改之后,完成了按照港大规定获批的论文题目的写作,对印尼西部最重要岛屿进行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比较研究,论述了印尼西部三大岛屿农业自然条件开发利用的区域不平衡性。论文获得通过之后,经印度尼西亚大学地理系主任审阅,由印度尼西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的负责老师如此评价道:研究某一个外国的论题,最后成果由该国出版,这在我国世界地理学界是首创。

我的回忆说明:如果没有地理所前辈老师们的热心推荐,没有香港大学地理系提供机会、条件和诚恳帮助,没有港大“明原堂”舍监、导师和堂友们的支持和照顾,没有在印尼的亲属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没有北京我家人的关爱,就不可能完成我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我会永远铭记上述老师们、亲人们和朋友们。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是我43岁时作为起点完成的。如果没有个人坚韧不拔的毅力,辛勤耕耘,刻苦努力,博士论文的完成以及学位的获得,是不可想像的。

回忆告一段落,最后想让读者知道的是和港大校友有关联的事:在港大学习的内地留学生,回内地后组织了香港大学内地校友联谊社,本人也是联谊社理事会理事。香港回归祖国之前,联谊社成了港大与内地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学术交流的纽带与桥梁,促进了两者之间文化与学术多方面的联系活动,至今联谊社与港大校友事务部一直保持良好关系,在两者学术与文化交流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陈秀蓉(1942—),1981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