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逸畴*
从台湾本岛去澎湖可从台北、台中、高雄乘飞机或乘船去。我们是2001年6月从台北乘飞机去澎湖的。不过50分钟就降落在澎湖马公机场。澎湖风景管理处的陈顺序课长是“老澎湖”了。他介绍说:马公离大陆厦门92海里,乘船一般5小时就可到达。澎湖是一县一市5乡,9.8万人,其中有5万多人集中在本岛马公市内。在环境方面,有以下特色:一是风很强劲,尤其冬天,东北季风更是厉害,因此冬季不宜接待观光客;二是岛上缺淡水,除开采地下水外,以前也从高雄运水来,现在靠海水淡化工程,已能解决用水问题;三是澎湖是火山熔岩组成的岛屿,以玄武岩地貌景观为特点;四是全岛地势平缓,难以截留降水,土壤贫瘠,农业不发达。
陈课长还以他在澎湖生活多年的经历,体会总结了“三好”和“三多”。他说,只要你在澎湖跑上一圈,自然就体会到了。所谓“三好”是人好、有人情味;空气好;治安好,民性敦厚纯朴。“三多”是:渔港多,村村有渔港;庙宇多、坟墓多;还有是山多,其实是火山熔岩的方山、台地多。
我们在澎湖一共考察了3天,走过了马公本岛、中屯屿、白沙岛、西屿、桶盘屿、虎井屿、望安屿等几个主要岛屿,感受和欣赏着澎湖特有的秀美和文化。
亚洲第一深海大桥
我们考察的第一站是北海诸岛。离开马公岛向东北行,去白沙岛和西屿。这三个岛是澎湖群岛中最大的,岛与岛之间都有桥梁衔接,公路可直通。其中以白沙岛与西屿之间的跨海大桥最为有名。这是一座有白色拱形门的大桥,建于1996年,长2490米,宽13米,双向通行,横跨在水湍流急的吼门水道上,其白色弧形的桥拱门上,题有“澎湖跨海大桥”几个醒目大字,被誉为亚洲第一深海大桥。
吼门水道隔开白沙岛与西屿,是澎湖湾通向北海的最大水道,由于“瓶颈”效应,水道素以浪高水急,水势险恶闻名。水道急涌的海水流速达到每秒3米以上。漫步桥上,看汽车穿梭通行,桥下船只往来,更有海风袭来,浪涛吼声不绝于耳,万顷碧波、海天美景尽收眼底。
自然奇观通梁古榕
白沙岛上的通梁有一棵古榕树,它坐落在保安宫前,面向澎湖湾,为澎湖有名的自然奇观。这是一颗白榕,气根多达90多条,都垂直悬挂直插地面,绿叶如蓬,支撑起一座面积达60平方米的天然华盖榕园。据说,树龄已有300多年,澎湖居民敬之为“神木”。榕园后面的保安宫也因此有名。现在,榕树主干已设围栏予以保护。
关于通梁古榕,有不少故事。据说明永历27年(公元1673年)间,有一条商船在通梁吼门水道遇难沉没,船上的一棵榕树苗飘至附近海岸,乡民便将它种在庙前,历经300多年。寺庙几经变故,但白榕却始终茁壮。今天,古榕面对澎湖湾的碧海蓝天,又有新建的跨海大桥相配,已成为澎湖闻名遐迩的一大胜景。
古溶成景与澎湖特定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为,澎湖属于热带气候,适合榕树这种热带树种的生长发育,而海岛受东北季风的影响,风大,树木长到一定高度就不得不横向生长,树上的气根自然下垂入土,又长成新的枝干,才成就今日的奇观。
探访鲸鱼洞、蜂巢田、石敢当、石沪奇观
鲸鱼洞 走过跨海大桥,在西屿的小门屿,看到一列黑色的岩岬从小门屿西北海岸伸出,构成岩岬的黑色玄武岩遭海浪长期反复冲刷所形成的拱形穿洞,远看酷像一条在海滩搁浅的鲸鱼,故又称鲸鱼洞。置身洞中可聆听海涛荡气回肠的吼声。组成鲸鱼洞岩岬的玄武岩下部明显夹有一层黄色砂岩为主的沉积岩层,这是很有地质意义的现象,它可证明澎湖群岛的形成过程和年代。
蜂巢川 在小门屿我们看到了绿油油的一片农田,这让我们颇感惊讶。原来,澎湖岛上土壤贫瘠,又没有河流,淡水资源紧缺,更兼澎湖冬季东北季风肆虐,农作物难以生长。但澎湖人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低洼背风的地方,利用遍地的珊瑚礁或玄武岩块砌墙,将农田围成蜂巢似的一小块一小块,以抵挡强风侵袭。当地称菜宅(或宅岸),又称蜂巢田。澎湖众岛仅有的农作差不多都是靠这种别致独特的蜂巢田支撑起来的,这种土地上长生出的瓜果、花生等颇负盛名。当地人称它是澎湖的“万里长城”。
石敢当 我们在澎湖海岸台地上,几乎到处可以看到人工堆砌的塔状、柱状建筑物,上面常常刻“石敢当”三字,这是当地一种避邪镇煞保平安的信物建筑,是澎湖特有的文化。
石沪 在澎湖一些海湾渔村岸边珊瑚礁的浅海滩上(潮间带),你经常会惊奇地看到一种“石沪”的迷宫建筑。它用石块砌成垄,平面结构呈心形或不规则的圆形,有开口,好似八卦迷魂阵一样。其实,这是当地渔民利用每天的潮水进退捕鱼的设施。虽然原始简单,但因地制宜,很有效果,至今尚在应用。
风柜 这也是澎湖的一大胜景。在澎湖本岛的莳里海边有一条长长的嵌入岩层的海蚀沟槽,涌来的海浪一次次地向狭窄的岩缝冲击挤压,到了顶部只能向上喷发,形成水柱奇观。伴随着海浪拍岸之声,犹如风箱鼓风一般,故名“风柜”。我们上岛的当天就去那里,当时正值涨潮时分,远远地就听到浪击岩岸的轰隆声,涛声震耳,气势磅礴。
澎湖主景——玄武岩柱状地貌
除了花屿为玢岩地层外,澎湖其余的岛屿均为玄武岩地层,并以方山和柱状地形景观最为壮观,其中尤以桶盘屿、鸡善屿等最为典型。
澎湖玄武岩柱状节理的最大特色,就是海岸边因海水侵蚀作用形成雄伟陡峭的海蚀崖。这是澎湖自然旅游资源的主景和不可替代的优势景观。
“外婆的”澎湖湾
澎湖诸岛四面环海,海岸线十分曲折,突向海中的为岩岬,岩岬之间的地方就成为“湾”。马公岛向西侧伸出半岛,岛端有天后宫,金龙头坐落;向西侧也伸出半岛,岛端就是莳里风柜和蛇头山,两个半岛就像一副大蟹钳一样,蟹钳围护成一个完整的内海港湾,这就是台湾校园歌曲中所唱的“外婆的澎湖湾”了。
在港湾腹地陆地上,就是马公市,高楼大厦鳞次节比,码头林立,渔港相依。其中,最高建筑是12层的海港大厦。有一级古迹天后宫、市政府大厦、马公中正商圈、石沪广场,澎沪青年活动中心等;湾内则有填海而成的渔港,以马公第三渔港最为有名,旁有游船穿梭进出,一派繁忙景象。每当夜晚来临,马公市的灯火与港内的点点渔火在海面投下闪烁的倒影……这大概便是久闻大名的澎湖渔火的美景了。
另外,跨海大桥将马公、中屯屿、白沙岛、西屿连成一个弧形,构成一个向西南开口的大澎湖湾。这里有日军的慰灵塔、法国海军阵亡纪念塔等,它是澎洲湾重要的军事地位和外国入侵、殖民的历史见证。那天,我们在风和日丽下,享受《外婆的澎湖湾》歌中所描述的“阳光、沙滩、仙人掌、老船长……”那神情致让人回味无穷。
岛花天人菊、南洋杉和仙人掌
澎湖群岛的树木的种类较少,植物多具有匍匐生长、节节生根、茎叶肥厚或藏根隐茎、深根性的形态特征。
踏上澎湖马公的土地,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路边的行道树,皆为小叶南洋杉,塔状树形,高3米左右,但它的下部都有木栅栏围护。绿地以岛花天人菊为主,夹着风仙花、牵牛花,还有紫荆等。我询问了一下,因为长年风大,尤其冬季的东北风,强劲凛冽,故全岛没有高干大树。就在10多年前这里曾刮过一场大风,竞把全岛几十万株木麻黄林全部折断。于是,小叶南洋杉便成为主要的行道树。
至于天人菊,则构成澎湖岛地面的主景。这是一种草本花卉植物,它开着很像是缩小了的向日葵一般的菊状花朵,铺垫得熔岩一珊瑚礁地面一片炫丽璀灿。据说有人曾把它带到台湾岛上栽培,但始终长不好,而在澎湖地面上却开得欣欣向荣,于是它被当地岛民选为岛花、县花。现在澎湖群岛也因此被称为“菊岛”。此外,高大的仙人掌和琼麻,也十分引人注目。
你可能会感到意外,在澎湖群岛各处,竟还有许多优美的草原。我们到过的望安屿天台山草原和马公岛风柜内海草原等,景色都很美丽。和缓的地面上芳草凄凄,成片的天人菊沐浴在海风阳光下,使草原像人间的仙境一般。
马公古迹,根生福建
在澎湖几个有人居住生活的岛屿上,多见一片片古朴的平房形成的村落。马公岛的五德、西屿,望安的中社、湖西沙岗等地保留了澎湖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由于澎湖多风缺水,为了躲避强劲的东北季风和便于取得饮用水,居民多依地势较低的背凤处聚居,多半是朝南或西的低地。岛屿面积愈小,聚集位置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越明显。澎湖的村落常用当地玄武岩块或珊瑚碎块堆砌成防风墙,成为当地建筑的一大特色。如望安屿的:“中社古厝”,不大的院落内有古井,种有刺桐树,房屋和院墙都用红黄两色的珊瑚礁石垒砌,旁有小巷,环境十分清幽。
至于马公岛心市区的中央街和重庆里,是澎湖最早形成的市集,它是早期妈宫古城商贾中心,老街上的古巷、施公祠和四眼古井,都保存完好,风华犹在,古意盎然。这种格局和建筑样式与福建金门等地十分相似,具有浓厚的闽南风格。
多寺庙也是澎湖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据统计这里有大小寺庙165座,遍布澎湖各岛屿的97个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公岛的观音亭、天后宫、城隍庙、武圣庙;桶盘屿岛上的福海宫神庙;将军山岛上的永安宫和天后宫等。
马公岛上的天后宫是澎湖的标志性景观,是外地游客必到的地方。它又称“妈祖宫”,简称“妈宫”。马公岛的名称就是由此谐音而来的。
天后宫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台湾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影响的妈祖庙之一。庙门前阶梯呈八卦型,庙前广场的铺路石采自福建崇安。天后宫现已列为澎湖一级保护文物,称为国宝建筑。殿内正中供奉妈祖,经年香火旺盛。
*杨逸畴(1935—),1957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