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忆回顾  > 工作和生活掠影  
  藏北考察路线日记(作者:李炳元等)  
          2010-06-18    【关闭】  
 

作者:李炳元*  李明森  范云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藏北分队于1976年5月22日离开拉萨到那曲,5月25日抵班戈县, 28日离开班戈县城, 29日凌晨至色瓦乡(藏北考察前的最后一个居民点)。6月9日从色瓦出发,正式开始藏北羌塘无人区的野外科学考察工作。9月24日考察结束, 9月28日返回拉萨,在那里进行了为期14 天的初步总结。总共历时158天,总行程5000多公里。其中在羌塘高原考察时间计108天,行程约3000余公里。

羌塘野外考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班戈县色瓦乡―原双湖办事处,6月9 日~7月28日共50天(包括在双办休整、考察14天)。骑马、步行路线考察,路程约400多公里;共雇用了32名藏族民工和50匹乘马、106头驮运物资装备的牦牛。这是此次羌塘无人区考察中最为艰险、困难的阶段。

2. 原双湖办事处―喀拉米兰山口往返,7月29日~8月27日,共30天(包括阶段小结)。全体乘车路线考察,路程近1000公里。因途中多次陷车,行路十分艰难,故其中8月9日~14日从32号营地(宁贡曲久隆)至喀拉米兰山口的路线考察,乃由2辆小车与12名队员组成的突击小分队来实施。

3. 原双湖办事处-尼玛区-改则县、措勤县-尼玛区-班戈县,8月28日~9月24日,共28天。全体乘车路线考察,行程1600多公里。圆满结束羌塘高原野外科学考察工作后返抵班戈县城。

摘要记事如下:

5月20~21日离开拉萨经羊八井、当雄到达那曲。

5月22~24日 在那曲进一步了解无人区情况、落实考察路线,临行前组织后勤准备物资。

5月25日 上午10时,全体队员(32名)分乘5辆汽车(北京吉普两辆及三桥卡车、嘎斯69卡车和油罐车各一辆)离开那曲前往班戈县。因途中一再陷车,至班戈县城已是第二天(26日)凌晨4时30分。

5月26~27日 班戈休整和附近考察

5月28~29日(宿营地:1号科考营地——色瓦、4670m*)

28日早,离班戈县,经色林错支流扎加藏布(藏北最大的内流河)纳保大桥(陈宜瑜在此下河撒网捕得第一批鱼类标本),于午夜1时(29日)左右抵达1号科考营地——其香错湖畔色瓦区。它是我们进入无人区之前最后一个居民点。

5月30日~6月8日(宿营地:1号科考营地——色瓦、4670m*)

各专业在色瓦区营地周围进行放射状的科学考察。同时,进行野外考察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集中民工、马匹和牦牛、练习射击、训练骑马、拟订计划、筹集装备、补充食品等。

6月9日(宿营地:2号科考营地——雅热增、4870m*)

藏北分队分成两队,大队人马由25名科考队员偕同23名藏族民工及携带的65匹乘马、105头驮运辎重的牦牛组成,离开色瓦浩浩荡荡地向北方进入羌塘无人区考察。另一小队由5名驾驶员及2名管理人员组成,携带后期考察物资驱车直奔“双湖县办事处”(以下简称“双办”)等候,预计一个月后两队在那里会师。

6月10日(宿营地:3号科考营地——巴尔杂山东侧、4950m*)

6月11日(宿营地:4号科考营地——萨山与达热山之间、5050m*)

为了确保科考队伍的安全,队领导决定从今天起每夜22时至次日6时安排全体队员轮流在帐篷外面持枪站岗放哨,每岗2小时。

… … … … … … … … … … … … … … … … …

6月13日(宿营地:5号科考营地——昂贝沃如山西、4950m*)

6月14日~15日(宿营地:5号科考营地——昂贝沃如山西、4950m*) 

队伍宿营昂贝沃如山西昂达尔错湖滨,并分别对昂达尔错大小两湖进行科学考察,昂达尔错大湖是盐湖,而昂达尔错东小湖为淡水,湖中有生机盎然的鸟岛,使大家对被形容为“生命禁区”、“死亡的土地”的羌塘无人区有了一种不同的新的感性认识。

… … … … … … … … … … … … … … … … …

6月19日(宿营地:8号科考营地——来沃布达、5150m*)

下午2时队部收到“双办”来电,知两辆小车已抵双办,而3辆大车目前仍深陷在距离双办90公里外的地方,预计经抢救一两天内也可抵达。

6月20日(宿营地:9号科考营地——那曲雅托山东北、5100m*)

近日因地面牧草极少,牛、马饲料严重不足,驮运辎重的牦牛时有倒毙,有些装备只好改由马匹驮运,故部分科考队员们不忍骑行,纷纷牵马徒步前进。

6月21日(宿营地:10号科考营地——那尔丁甲热、5110m*)

王震寰队长下厨,协助炊事员鄂师傅包了一下午的羊肉水饺。傍晚时分,当拖着沉重脚步的科考队员回到营地知此意外惊喜时,个个心花怒放。连日来由于强烈高山反应,胃口大减,这顿美餐,实属“雪中送炭”。

… … … … … … … … … … … … … … … … …

6月23日(宿营地:12号科考营地——江鲁玛尔其东、4930m*)

过蒂让碧错后,在一个泉水溢出带下游发现一处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大冰体。考察表明,此系冬季泉水溢出地面后,因气温骤减凝结而成。这种冬半年将泉水凝结,而夏半年又融化消失的临时性冰体,我们暂称其为“泉冰川”。它对日后我们野外寻找饮用水源很有意义。

… … … … … … … … … … … … … … … … …

6月25日(宿营地:14号科考营地——索卡勒马泉水、4920m*)

随队考察的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同志和《人民画报》记者组织队员在才多茶卡湖滨拍摄电影与照片。李明森与姚宗虞的挖土壤剖面,陈宜瑜、范云崎的水质分析过程等都上了镜头。他们试图通过此次考察,完成一部高原科考的影片和画册。

… … … … … … … … … … … … … … … … …

6月28日(宿营地:15号科考营地——贝隆强玛与贝隆洛玛汇口、5130m*)

在阿木岗日雪山南麓15号营地的周围,因水源比较丰沛,牧草生长良好,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我们第一次发现一群200余头野牦牛正在不远处的山头上悠闲觅食。

… … … … … … … … … … … … … … … … …

6月30日(宿营地:16号科考营地——贝隆古玛、5070m*)

李炳元、陈宜瑜、范云崎三人划橡皮船冒大风大浪危险,进行了阿木错湖面考察,向湖中心划行约4公里,获取大量珍贵水文资料。

7月1日(宿营地:16号科考营地——贝隆古玛、5070m*)

晚上举行欢庆建党55周年聚餐。下午大家齐动手主动帮厨,准备了咖喱鸡肉罐头、爆炒羊肉片、油炸花生米等8菜一汤,摄影师也早早架好机器,准备留下野外生活的珍贵镜头。谁知强劲的阵阵风沙将放在地上的所有佳肴都拌上了“胡椒面”,丰盛晚宴只好草草收场。

… … … … … … … … … … … … … … … … …

7月7日(宿营地:19号科考营地——那底岗南、5230m*)

早晨收音机里传来哀乐声,敬爱的朱老总逝世!上午全体队员集中收听中央电台广播,开了悼念、追思座谈会,并以藏北无人区野外科考队的名义向党中央发出了唁电。

… … … … … … … … … … … … … … … … …

7月10日(宿营地:22号科考营地——江爱达日那山西北泉、5040m*)

因没有精确的地图资料,从色瓦至双湖办事处主要靠曾来过一次的副队长江措(藏族)引路、向导。从色瓦出发至今已一个月了,按原计划应与已在“双办”等候我们的车队会合。但如今连“双办”的位置也不能确定。今天双办来电称,从我们电报所述周边环境推论,它们位置是在我们的西边,其旁边还有一座大雪山。而江措和我们从地图推测“双办”的位置似乎应在西北方向的双湖(错尼)附近。近日为寻找“双办”而大伤脑筋,只能继续加强电报交流。

7月11日(宿营地:23号科考营地——纳各若山北、5040m*)

早晨离营时下起鹅毛大雪,为向“双办”靠拢,王队长命令,今天无论如何,队伍西进计划不变。两小时后,大雪把科考队员都变成了“雪人”。中午转成雨夹雪,大家又都成了“落汤鸡”。由于气温很低,队员们骑在马上冻得发抖;牵着马走,又气喘不止,步履维艰。下午6时许,队伍在卧牛山北山沟里一小泉水旁宿营,此时队员们早已个个精疲力竭,饥肠辘辘,身上的鸭绒衣裤被冻得绷绷直响,不停地打着哆嗦……

… … … … … … … … … … … … … … … … …

7月13日(宿营地:24号科考营地——加若山内、4960m*)

下午5时许,在玛依岗日雪山东北一山沟里扎营后,急于寻找“双办”的副队长江措、李炳元和陈百明喝了一点奶粉后,即骑马外出侦察双办具体位置。爬上西南侧小山顶四处瞭望的一位同志,突然发现在西面远方宽谷盆地边缘雪山下有帐篷和汽车,他呼喊着“双办找到了!双办找到了!”大家一齐跟着冲向山头,确见西边20公里开外,旗杆上高高地飘扬着两面五星红旗及10~20多顶帐篷和几辆停着的汽车,这正是“双办”,确定无疑。他们边回边呼喊着:“双办到了!双办到了!”营地队员听声也一齐出来欢呼。碰!碰!碰!有几位队员情不自禁地向空中鸣起了枪。是夜,许多队员兴奋得彻夜不眠。

 7月14日(宿营地:25号科考营地——双湖办事处、4840m*)

上午9时30分,全体科考队员离开24号营地,在队旗飘扬下,个个精神抖擞地排着整齐的队伍骑马向“双办”挺进。4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日夜翘首盼望的目的地——双湖办事处。双办藏族兄弟全体出动欢迎我们,久违的7名战友站在欢迎人群最前面,我们互致问候,热烈拥抱,流下了激动的泪花。

… … … … … … … … … … … … … … … … …

7月20~23日(宿营地:25号科考营地——双湖办事处、4840m*)

因双湖办事处饮用水量少、水源水质差等问题考虑搬迁,队领导派李炳元、李明森、范云崎、张普金、邓万明、张家盛等6人离“双办”赴江爱山南侧察桑及马峨山南麓一带,协助双湖办事处选择新址。大家团结奋斗,认真工作,提交了三份高质量的考察报告,胜利完成任务。这期间,部分队员还考察了双办附近的康如茶卡及玛依岗日冰川等。

7月24日(宿营地:25号科考营地——双湖办事处、4840m*)

张知非等部分队员前往南方依布茶卡附近的绒马沟,考察那里的地热显示活动,发现一个规模较大的钙华堆积“石林”,堪为奇观。

… … … … … … … … … … … … … … … … …

7月26日

经过多次讨论,王队长上午正式宣布,除5名同志留守“双办”外,其余队员全部乘车北上进行第二阶段考察。所有民工及携带的牛、马于两三天内就地解散,返回原籍。北上考察时间暂定29日开始。

7月27日(宿营地:25号科考营地——双湖办事处、4840m*)

晚上会餐并举行联欢会。50多天来,23名藏族民工与我们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分别前夕,大家十分难舍。联欢会在露天举行,队领导致辞,队员们主动表演节目,藏胞民工不断地伸出大姆指高呼“毛主席亚古都(好)!”“共产觉亚古都(好)!”并连声反复说“吐基启!”、“吐基启!”(谢谢!谢谢!)其情其景令人难忘。

… … … … … … … … … … … … … … … … …

7月29日(宿营地:26号科考营地——玛尔果茶卡南、4940m*)

28日上午9时40分,全队27名队员,分乘5辆大小汽车离开“双办”北上,开始第二阶段考察。由于途中不断陷车,首日30公里的行程,竟用了10多个小时。在如此高海拔地区,大家忍受着饥渴、寒冷、缺氧等恶劣条件,不断用推、挖、拉、垫、顶等各种手段与陷车作斗争,并取得一个个胜利。诸多动人场面令人终身难忘。

… … … … … … … … … … … … … … … … …

8月1日(宿营地:29号科考营地——错尼东北、4935m)

下午抵达错尼(藏语意为双湖),因由东西两湖相通而得名。湖水深蓝,碧波荡漾,非常美丽。范云崎、李炳元和陈百明三人划船下湖测量水文,因风浪太大,不得不中断返回。上午来错尼途中,为帮助动物学家冯祚建获制标本,大家合力猎得了一头离群落单、重达千斤的野牦牛,为了科学研究,我们不得不忍心这么做(经审批的)。

8月2日(宿营地:30号科考营地——巴毛穷宗玛尼、4910m)

下午抵达巴毛穷宗。其周围数十平方公里内,遍布火山岩体,突兀离奇,千姿百态;那里还有一座当年叛匪留下的土堡垒遗迹。这一切,让我们有一种神秘莫测、甚至恐惧的感觉。附近一股泉水(东大泉)是远近野生动物的珍贵水源地,泉水周围散落着各种动物尸骨,加之这里草被较为茂盛,乃野生动物重要活动栖居场所。安营后,我们在邻近地区捡得若干青灰色角岩质小石块,后经鉴定乃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这一重要发现,表明无人区在远古时期曾是人类适宜生存的地方。

在巴毛穷宗期间,地质地貌专业等部分队员前往考察营地附近火山遗迹。这是我们在整个西藏境内考察中所发现的第一个新生代火山活动遗迹,也是此次羌塘无人区科学考察中的重大发现之一。

… … … … … … … … … … … … … … … … …

8月7日(宿营地:31号科考营地、4800m)

白天,大卡车深陷在玛尔果茶卡东岸的沙滩里,施尽各种方法,也没能救出来。无奈,费力将全部辎重卸下后才艰难地将车挖了出来。之后行车直至深夜22点仍未找到水源。王队长命令将仅有的半桶储备水煮成稀粥,分给饥渴难忍的科考队员每人一小勺充饥解渴。极度劳累的队员们就地在砂砾滩上和衣睡到翌晨天明。

8月8日(宿营地:32号科考营地——宁贡曲久隆、4970m)

清晨,赶紧“上路”找水。我们向北边的可可西里山脉南支萨玛绥加山前进。途中见野牦牛粪逐渐增多,信心倍增,因它向我们预示离水源已不远了。下午1时,果然发现一处干河床里有零星湿地,便试着用铁锹深挖,挖至1米深处见到少量渗出的黄泥水。饥渴难忍的队员们将它们汲来煮开,用来冲奶粉、麦乳精和泡压缩饼干。大家边吃边调侃:这“巧克力水”、“可可茶”,真香啊,又甜、又有营养。

根据离双办10天路况及汽油消耗和考察车等情况决定,全队兵分两路:一队12人分乘两辆北京212后开门吉普车,带精简再精简的防寒行李和足够粮食汽油,继续北上完成昆仑山考察;另一队在营地周围开展工作。32号科考营地为北进分队的大本营。

8月9日(宿营地:33号科考营地——涌波错东、4960m)

清晨,江措、李炳元、陈宜瑜、张知非、文世宣、张普金、邓万明、李明森、李渤生、陈和毅及驾驶员张玉生、陈玉新离开萨玛绥加山下的32、31号营地,北上昆仑山口考察。其余留下的队员在营地周围开展工作。留下的队员对没能参加昆仑山这最后关键阶段的考察,无不感到深深的遗憾。

8月10日(宿营地:34号科考营地——喀拉米兰山口东侧、5300m)

昨晚,北上昆仑山考察分队宿营于涌波错畔(北纬35º43´,海拔4881米)。今早测得凌晨最低气温曾达零下18摄氏度,为此次羌塘无人区考察期间记录到的最低气温。同时,分队在湖区近处发现了又一处新生代火山活动遗迹;还查明了涌波错乃一断陷构造湖泊,湖水含盐量为每升23克,属咸水湖。

是夜,队员们宿营在昆仑山喀拉米兰山口近处,那里海拔5300米,为此次羌塘科考中最高的营地。

8月11日(宿营地:35号科考营地——伊尔巴扎庆南、5010m)

清早,12名队员胜利登上5363米的喀拉米兰山口(北纬36º17´,东经86º56´),标志着此次羌塘无人区科考任务基本圆满完成。队员们在无人区北界昆仑山一带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珍贵科学资料。 

8月12日

北上队员继续考察了昆仑山东段海拔6973米的木孜塔格峰的南侧冰川及昆仑山麓的地质地理环境。

8月13日(宿营地:36号科考营地——杂隆果尼、4960m)

北上队员从昆仑山返回途中考察了振泉错(咸水湖,水上有水鸥)及其附近的强巴欠火山群遗迹。

8月14日(32号科考营地——宁贡曲久隆、4970m)

晚9时,12位北上队员凯旋,与留在可可西里的同志们会合。分别仅6天,彼此见面已似久别重逢,格外亲切。此次能够在夏季(雨季)穿越羌塘无人区顺利到达昆仑山口考察,乃是我国地学、生物学科考史上值得庆贺的一个创举。

… … … … … … … … … … … … … … … … …

8月16日(宿营地:30号科考营地——巴毛穷宗东玛尼、4910m)

清晨,全体队员南撤。李炳元、陈宜瑜、范云崎、李渤生、姚宗虞、蒋忠惕、陈和毅等7人在返途中作补充考察。中午11时许,范云崎、陈宜瑜从马尔盖茶卡北岸,划船向湖中心航行3.5公里。发现该湖最深处1.35米,湖底全为颗粒状盐晶沉积。因湖水清澈,阳光照射到湖底白色晶体沉积,从各种角度反射出闪闪亮光,景色殊丽,实属奇观。

8月17日(宿营地:29号科考营地——错尼东北、4935m)

8月18日(宿营地:25号科考营地——双湖办事处、4840m)

早晨,队伍继续南撤,并于晚间重又回到双湖办事处。范云崎、张知非、陈百明三人则于凌晨3时左右,重又继续上次中断的错尼东湖的考察,他们从错尼东湖北岸划船横穿约9公里宽的湖面,于下午1时许抵达南岸。此行不但获取大量珍贵的湖泊水文资料,也成为此次羌塘无人区湖泊考察中的一大成功之举。

… … … … … … … … … … … … … … … … …

8月21日(宿营地:25号科考营地——双湖办事处、4840m)

今天全队进行业务交流。郎楷永、李渤生、李明森、张普金、陈宜瑜、冯祚建、范云崎等同志依据野外考察资料,论述了羌塘无人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与空间变化规律;而邓万明、文世宣、张知非、李炳元等同志则论述了无人区的地质、地热、和地貌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和表现。通过交流,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大家深感受益匪浅,对羌塘无人区也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 … … … … … … … … … … … … … … … …

8月23日(宿营地:25号科考营地——双湖办事处、4840m)

全天讨论并决定第三阶段考察计划。决定月底前南撤至黑阿公路上的尼玛区(今尼玛县),在那周围工作几天,再西去阿里地区的改则、措勤二县进行考察,预计9月下旬收队返回拉萨。

… … … … … … … … … … … … … … … … …

8月26日(宿营地:25号科考营地——双湖办事处、4840m)

上午,文世宣、李炳元、李明森、蒋忠惕、陈和毅、范云崎等6人冒着大雪乘车北上进行湖泊考察和寻找油页岩露头。范云崎、李炳元、李明森3人先抬着橡皮船从玛尔果茶卡南岸下湖,由于水浅,拖着船涉水向湖中心走了200多米,仍无法划航,并发现整个湖底全为坚硬的盐晶体沉积,其厚度至少一米以上。之后他们持桨涉水穿过了湖域横断面,测得最大水深仅为5.5厘米!原来玛尔果茶卡是个蕴藏巨量盐矿资源的季节性干湖。

8月27日(宿营地:25号科考营地——双湖办事处、4840m)

文世宣、李渤生等在“双办”北的热觉茶卡南岸附近的二叠系地层中发现了拟卷柏以及真蕨类与种子蕨类植物等华夏古植物群化石,表明“双办”一带在古生代后期是与我国华南地区一样属于暖热、湿润的气候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羌塘高原地质发育历史与古地理环境变迁的重要依据。

8月28日(宿营地:37号科考营地——帕度错边、4770m*)

上午10时整,全体队员惜别双湖办事处,南下尼玛。途中车队又接连陷车,严重影响行进速度。但经过几个月艰苦环境磨炼的年轻科考队员们,人人都成了挖车排险的高手,这些困难被一个个克服。深夜12时左右车队暂停在帕度错湖滨,野炊之后,队员们或在车内、或在车旁地上和衣睡至天明。

8月29日

全队一早就动身,中午经过诺尔玛错西岸时,见到湖滩上有放羊的牧民,引起全队一阵惊喜,表示我们已经离开无人区了。下午5时左右,全队终于抵达尼玛,真正回到了“人世间”。

此后,考察队在尼玛附近考察了几天。9月4日开始向西至改则县和措勤县考察。9月24日野外考察结束。9月28日返回拉萨。



*李炳元(1939—),1962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

*有“*”者为用气压高度表测量的海拔高度平均值,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