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忆回顾  > 科研工作回忆  
  地理所14C实验室(作者:金力)  
          2010-06-17    【关闭】  
 

作者:金力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碳十四实验室参加国际考核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沿革简介

(一)14C实验室的意义与建立情况

14C实验室是利用同位素14C年龄测定方法,测定距今五、六万年含碳标本的绝对年代,相当于第四纪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期到现在的含碳物质都可以测定,也即在人类旧石器时代一直到现在,这对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古地理学,考古学,古气候学等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年代数据,使科研工作从景观现象观察定性的研究上升到定量、数字化、更为科学的阶段。

但是,由于碳十四测定年代在技术上不同于一般的放射性同位素实验方法,要从含碳物质中提炼出能够测定的放射性14C元素,是较复杂的,因为14C元素的特点是放射性强度很弱,能量低,在自然界中14C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微小,约为1.2×10-10%,即只占一千亿分之一,每克碳的放射性强度仅几微微居里,所以碳的放射性比度非常小,即使现代碳每克每分钟也仅有10几个碳十四原子蜕变。而物质中原有的14C随着标本年代增加,按放射性衰变规律逐渐减少,即放射性比度逐渐减低。例如:二万年以上的标本就降至每克碳每分钟原子蜕变不到一次。并且14C放射的B-射线能量很弱,平均只有5万电子伏特,因此每测定这种能量弱,数量又微乎其微的14C放射性,技术是很复杂的,对实验室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首先必须有一个完备的实验室,完善的高真空系统,要把原始标本中的微量的14C提炼出来,制备成含14C量高的测量标本。成为探测器中的一部份,即由一个C变为C二个,再由2个变为6个,即C6H6(C-CO2-C2H2-C6H6)放入灵敏度和精确度都很高的探测器内测量其放射性;这一系列制备过程,设备复杂,难度较高。

但是,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一致公认碳十四年代测定方法,是测定从200年至6万年之间断代的精度很高,准确性很好,不可取代的,应用范围又很广的一种先进的,现代科学的好方法,是地学研究古环境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二)我所14C实验室1978年建成

我所领导左大康同志,地貌室主任沈玉昌教授都非常重视要在地貌室建立14C实验室,为此1975年抽调了金力同志与已计划正在准备筹建的朱振海、安凤桐等三同志一同筹建,但是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展科研工作困难较大,当时地理所条件很有限,找不到14C实验室用房,筹建工作无法进展,陷于瘫痪境界;为此朱振海与安凤桐二同志于1976年初先后主动调离到其他工作岗位,只剩下金力同志一人着手筹建,工作困难更大了,室领导即时对金力同志做工作,希望能坚持下来,强调了14C实验室的建立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在这同时派金力同志到社科院考古所14C实验室进修,向仇士华和蔡莲珍二位老师学习。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所内有一些空置的抗震棚,金力同志立即向所室领导打报告,要求能批准给四间抗震棚作为建14C实验室用房,在所室领导的支持下,金力同志根据14C实验室的技术要求对四间简陋的抗震棚进行了彻底的全面改造,金力同志绘制了施工的各项技术要求图纸与布局,提出了各种线路的走向与铺设,并决心全部用国产材料与北京产品,自力更生,不求外援,并且在北京加工订做实验室的大小不同的仪器设备,绘制了各种非标准件的图纸去加工,基建方面也是全部所内力量,请了所内后勤工作的配合,派了水、电、木工各兵种一起上,由于原来抗震棚的大门,全部朝西,为避免冬天的风沙污染,金力提出,增加盖了走廊为缓冲间,大门改向朝南,整个实验室的基建工程在金力同志全力以赴,日夜奋战,全面指挥下,终于在1978年春建成,这是我国地理界自力更生,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第一个14C实验室。

(三)实验室建成后是如何走向国内先进行列的?

1.学习与调研:决心向先进学习,不走老路。

实验室建成之后,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先后增加了叶祥青、陈铁成、冷达明等三同志,以后又增加了高岷同志,由于当时调来的同志都是新手,过去没有从事过实验室的工作,尤其是14C同位素方面的工作,为了让实验室的工作能走上先进的轨道,为此新调来的同志叶祥青派去北大14C实验室学习,冷达明派去生物物理所仪器液闪组学习,陈铁成派去遗传所向玻璃工肖师傅学习(因为14C实验室的真空系统离不开玻璃焊接与补漏等工作),高岷派去北师大14C实验室学习样品予处理工作,实验室金力与叶祥青除了学习,同时调研采用什么具体方法上马:当时了解到国内的三家老实验室(考古所,地质所,和古脊椎所)都是采用传统的镁法合成碳化物气体法测量,只有青海省西宁市盐湖所14C实验室采用锂法液体测量,我们根据国外文献了解到国外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已在用锂法与液体测量,因为气体测量流程冗长繁杂要多建一套真空系统纯化气体,每获得一个年龄数据要多花费2-3天,而液体测量,由于试样内部含碳量高,制样流程短,操作程序简单,所以国外不少先进的实验室都在采用锂法和液体测量,我们通过国外文献资料的学习与国内到西宁盐湖所调研。决定采用与国外某些先进实验室相同的锂法与液体测量,不用国内采用的传统镁法,不走老路。

2.我们采用锂法合成碳化物与液体测量通过互较与对比的数据可以肯定我们成功了。

样品的化学制备我们选择了国际上正在使用的锂法,此方法比我国传统的镁法合成碳化物,优点多,整个制备过程,气体完全在真空系统内一气呵成,没有大气污染,数据精确度高,但是由于锂法要求很严,必须在真空条件下进行,而我们当时使用的锂反应器太粗糙,垫圈又不规范,密封性能差,所以工作效率低,做了多次实验才成功,不过在北京地区采用锂法化学制样,我们还是第一家,独树一帜。

我们锂法制样的成功,在全国影响也较大,不少单位来参观学习(有中大,广州地理所,长春地理所,南大14C实验室,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大,天津地矿所,桂林岩溶所,新疆地理所,南京师范学院,云南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震局地质所等10多个单位。)

我们在全国14C学术会议上也多次作过介绍。

1983年上半年我们实验室在“地理研究”学报上公布了第一批14C年代数据40个之外,为了检查实验所测14C年代数据的可靠性,还公布了测量的四个互校对比样品,样品的提供和对比的单位是北大考古系14C实验室,两个单位对同一样品的测定结果数据基本一致。

四个互校样品测定结果

本实验室编号

北大原编号

样品采货地点

样品种类

距今年代及误差

本实验室

北大14C

ZDL-12

BK-78118

浙江余姚河姆度遗址第二层

木头

5221±70

5210±100

ZDL-13

BK-78106

含上第三层

木头

5786±74

5610±80

ZDL-21

BK-80017

云南腾冲

木炭

39764±397

>40000

ZDL-22

BK-79009

广西平山

木炭

39316±393

>40000

又1983年下半年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碳十四年代学组为鉴定全国各14C实验室水平,检查数据是否可靠,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比对工作,鉴定证明我们实验室的数据与参加比对各实验室数据的平均值,甚为接近,数据可靠,得到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碳十四年代学组的肯定与好评。(见附件七)

3.实验室走到低谷,金力同志经受考验与挑战:14C实验室采用锂法化学制备,虽然先进,数据可靠,不受污染,真空系统中一气呵成,但是做实验的工作人员很辛苦,因为气体在真空系统内运转,必需连续工作,中途不能停顿,否则半途而废,损失太大,所以做实验开机之后,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而传统的镁法化学制样,中途需要脱离真空系统合成碳化物,停顿下来,等待样品烘干之后,再进行,所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任意选择时间继续进行;这镁法尽管数据不如锂法好,因为中途合成碳化物离开真空系统容易受大气污染,测出的年代一般偏青,但是工作人员相对来讲比锂法轻松一些,做实验不需要加班加点,所以我国一些老的实验室,实验具体操作人员使用传统镁法已习惯,不愿改用锂法,有的虽然为了得到好的数据,改了一阶段,但是感到做实验太累,为使工作可以稍为轻松一些,又倒退回去做传统的镁法了。

而我们地理所14C实验室从一开始就选择做锂法没有动摇过,但是由于实验室的工作太艰苦,接触的全是有害气体与不少致癌物质(如苯C6H6,放射源,甲醛,乙炔,丙酮,乙醚等),并且当时实验室经费又很紧张,实验室本身没有课题费,工作又特别劳累,经常要加班加点,实验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后勤方面工作如拉干冰、液氮,各种气体都得自己亲自去联系与购买,粗活、细活、脏活、累活都得自己干,真是所谓的劳命无财,尤其是原来身体就有点毛病与欠佳的同志如叶祥青肝肿大,每次做完实验感到肝区痛,陈铁成体检也发现肝功能不正常,为此1982年以后,二人先后调离14C实验室与地理所,高岷同志也因为不适应太多的化学药品接触而调离,冷达明同志也因测水样氢三工作的需要而调离。

当时金力同志也同样非常动摇,想调去其他研究室从事稍微轻松一些的工作,见实验室同志先后一个个被调走,也很不安心,当时也有研究室让金力去工作的,但是室领导巩固元同志即时做了金力同志的工作,劝其继续坚持工作,金力同志也犹豫想到当年(1977年)一个人筹建14C实验室多不容易,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全力以赴,克服了重重困难,才把实验室建立起来,若一走了之,就这么把自己熟悉而有把握做好的工作放弃了,也未免太可惜了,真也很舍不得,室领导说,金力你若再走,这实验室肯定关门了,我考虑这损失就更大了,因为当时这实验室地貌室还是很需要的,许多课题需要14C数据,不是没有工作,虽然实验室很穷,没有经费,但是可以多做样品来弥补,虽然很辛苦,做实验时经常是废寝忘食的加班加点,但是想到容国团英雄说过的一句话:“人生能有几回博呢?”金力想“这有意义的工作我为什么不去努力拼命干好呢”当时地理所所室各级前后领导左大康、沈玉昌、龚国元、张青松、尤联元等同志对14C实验室都很重视与支持。另外金力同志的老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14C实验室的创始人仇士华、蔡莲珍二位名教授对金力的工作也很关心,鼓励金力不要动摇,坚持下去,善始善终,并表示如遇难以克服的困难,可以商量出办法来解决,同时协作单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蒋汉英同志也表示愿与金力同志长期合作,做好物理测量方面的工作,另外所内地貌室与古地理室也有不少热心肠好同志给以鼓励;为此金力同志思想斗争胜利,又坚定地在实验室积极地投入了战斗,并勇敢地战胜了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与新的挑战,不断创新,如改造了锂反应器,小样品采用稀释法的成功,化学工艺的改进,节约了开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出数据的质量与数量,后来金力同志一人化学制备的400多个数据受到了国内外的公认与好评,尤其是在1993年在有29个国家的72个实验室参加的第三届碳十四国际互校考核中,金力代表的中科院地理所碳十四实验室是中国大陆的唯一参赛单位,考核成绩全优,名列前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碳十四实验室在国际公认的先进实验室行列中有一席之地,为我所、我院和国家赢得了国际荣誉。

二.地理所14C实验室的特色,实验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一)特色

1.走自己的路,传统局限敢于突破,实验室采用先进的锂法化学制样,实现了与国际先进实验室同步。当时我国大多数14C实验室仍采用镁法(SrC2)进行化学制样,其缺点是开放式操作,易受大气污染,导致数据偏青,而且流程长,效率低。故从七十年代开始,国外已普遍以锂法取代镁法。有鉴于此,我室从1981年初就毅然采用了国际上比较先进的锂法合成碳化物化学制样方法,整个化学反应过程连贯,效率高,减少污染,操作安全,保证了数据精确度的稳定与提高。金力同志1993年参加国际第三届14C互校考核,数据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一次证明锂法之功不可抹煞的。

2.自力更生,实验室的全部仪器设备都是用国产品,国内无成品生产的就绘图纸,提要求与我院科仪厂配合订货生产,如锂反应器和不锈钢研钵等,经费紧张,节约开支,实验室化学制备仅金力同志一人,不辞辛劳里外全包揽,工作中不断改进,降低制样成本。例如:加工制造的锂反应器把笨重而无用的升降架改为轻便的三角架,节约2/5的加工费。并且改动的三角架很轻巧实用。

(二)实验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1.锂反应器的改造;锂法制样,锂反应器是化学制备中很关键的核心设备,实验室过去使用的1981年加工的锂反应器即笨重又粗糙,易漏气,成功率低。针对这些缺点,金力参考国外有关图纸,结合本实验室的条件,在图纸上作了一些较大改动,然后请科仪厂根据金力的意图,加工了二套经过改进了的锂反应器,新加工的锂反应器既轻便又密封性能好,不漏气,真空易保持,成功率与产率大为提高,保证了每次制样的成功。这轻便型小锂反应器金力同志在全国14C学术会议上介绍过,得到大会代表们一致好评,要求地理所献出图纸,推广这种轻便型的小锂反应器,并且大会结束后,不少代表来地理所碳十四实验室参观与学习。

金力把锂反应器大改小的大胆尝试与实验成功的事实,改变了过去认为:“做锂法必需加长反应器的高度和不用冷却水套是取得锂法成功的关键之一”的谬论,所以小锂反应器的成功在理论上与实践上均有重要价值。

2.有机样品稀释法:

根据野外采样量不足的特殊情况,金力提出了有机样品稀释法,解决了小样品制样的困难,在样品量较常规法减少5-10倍的条件下,通过稀释法,同样可以成功地制备出合格的可用于测年的样品苯。有机样品稀释法我们地理所14C实验室是第一家采用。

锂法制样虽然优点是效率高,不受污染,数据准确度好,但是最大的不足是样品用量较多,一般来说需要10克纯碳,较纯的碳酸盐需要300克以上,有机质淤泥需要1000克以上(一公斤)以上。(见表格)各类样品需要采集的数量。

样品种类

木头

木炭

泥炭

古土壤

骨头

种子

贝壳

碳酸盐

不稀释

100

50

800

2000克

1千克

100克

300

300

稀释

30

5

50

300

100

4

30

30

(单位:克)

如果用常规方法(不稀释)、样品需要这么大的量,采集地表样品,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钻孔的岩芯中却往往很难得到满足,有时虽然仅薄薄一层的生物贝壳或有机质淤泥,却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的信息,没有14C年龄,往往也使一些有关学科,如微体古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带来许多困难,如何测定小样品是个很重要的课题,也是地理、地质野外工作人员急需解决的难题,利用小体积计数法是个很好途径,但是需要重新建设一套实验室装置,造价很高,经费有困难。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实验室采用特制的高效双氧气流式装置,这短时间也难于办到,1987年金力根据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在不增加任何设备和不改动现有的流程前提下,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原理就是化学制备时把本底CO2补充稀释样品CO2,而后合成碳化物,通过水银压力计准确计算出稀释样品CO2中,本底CO2所占的比例,把比例关系运用到计算公式内即可换算出样品的14C年代。尽管稀释法比常规法增加了一个燃烧无烟煤补充本底CO2的过程,而且由于测得的净计数较小,测定的14C年龄的精度比不稀释的差一些,但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前景十分广阔,它可以测定常规法测不出来的小样品的14C年龄,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以使我们获得较多的地理信息。

样品

稀释法测年龄

常规液体法测得年龄

8701

1800±170

2010±50

8702

3370±190

3139±60

8703

4190±170

4308±58

8704

6480±245

6020±90

8705

19000±730

18770±160

 

3.催化剂活化的工艺改进:

14C化学制样,合成苯时,1986年开始金力由原来通入高纯氧活化改进为通大气中氧活化,高纯氧较昂贵,(1986年时一瓶高纯氧120多元)做不了几块样品,过去不仅高纯氧贵而且要派车去东郊拉运回,费时,费工又费钱,这一改进,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样品的成本费约1/3。

三.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一)从事的科研活动取得的主要成绩;

14C实验室,金力同志1978年建立以来,尤其是1985年之后金力同志先后承担了32项科研课题的年代分析工作,对晚第四纪地质、地貌、古地理、古气候、环境演变、考古、水文、农业栽培史、南极考察、北极考察、青藏高原考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考察、黄土高原考察等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了大量准确的科学数据,其中如南极维斯特福尔德丘陵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研究,通过14C测年确定阶地形成时代及湖泊演化过程,建立该地区原晚第四纪地层系统,对研究该区的冰川进退、海陆升降以及南极自然环境演变提供了重要数据,该测年数据曾在南极国际研讨会上获得一致好评,(见附件8)并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又如通过甘肃民乐县新石器文化遗址碳化粮食五千年存活年代测定,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中国栽培植物的起源问题,证明中国是普通小麦,栽培大麦和高梁的原产地及重要起源中心之一,填补了长期遗留的考古空白,此成果全国25家报纸纷纷报导,新华通讯社以多种文字对外播放,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见附件10-13)其他如通过测定宁夏六盘山和固原地区的古木,研究黄土高原古今森林的变迁;通过测年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全新世堆积期与侵蚀期的时段划分,并进一步推算堆积、侵蚀速率;以及有关南极和北极的环境演化;喀喇昆仑山古地理、黄淮海古地理、京津渤全新世自然环境变迁、瑶琳洞岩溶地貌研究、陕西地下水同位素研究,天津第四纪古地理研究、广西岩溶发育的古地理因素分析,内蒙古治沙研究、青藏高原隆起、塔克拉玛干沙漠变迁和黄河中游侵蚀环境等一系列重大研究课题中,本实验室提供的年代分析数据,已成为确定古环境形成年代、总结演变规律进而探讨综合治理途径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研究手段。已经发表的400多个14C年代数据,先后被登载于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的一百余篇研究论文所引用,为近5万年来环境变迁研究,提供了准确、科学的时间标尺。

地理所14C实验室样品地域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沙群岛,东起舟山群岛,西达新疆、西藏,服务对象包括所内外数以十计的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由于数据精确度高,多次获得国内外同行的较高评价。(见附件10,14,15)。

地理所14C实验室由于承担任务的多样化,先后完成了来自巴基斯坦和南斯拉夫的14C样品制备与测定,并且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日本同行有了业务来往,通过南极样品的年代测定,在国际会议上还受到澳、日等国许多科学家的好评。(见附件8)

(二)地理所14C实验室金力同志承担的科研项目见表1

表1 承担的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分析项目

参加时间

参加

南极洲地貌与晚第四纪地质

国家攻关

1982-1986

金力主要参加

南极无冰区地貌与环境演化

国家攻关

1992-1996

金力主要参加

下游地上河发展趋势与环境后效研究(黄河)

国家攻关

1992-1995

金力参加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82-1986

金力参加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

院重大项目

1989-1993

金力参加

陕西地下水同位素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89

金力参加

内蒙古治沙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91

金力参加

中国北中亚热带晚第四纪植被与环境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86-1991

金力参加

地下水补给特征研究

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

1994-1995

金力参加

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的14C年龄

国家攻关

1994-1995

负责人金力

新疆尼雅遗址环境变迁

中日合作项目

1994-1995

金力参加

黄河中游侵蚀环境特征和变化趋势

国家攻关

1989-1995

金力参加

中国栽培植物起源问题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86-1988

金力主要参加

西藏地貌

院重大项目

1985

金力参加

第三届碳14国际互校考核

国际原子能委员会与英国自然环境与科学工程研究机构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三单位联合发起与组织

1993-1994

负责人金力

 

(三)获奖情况

自1985年以来,金力承担的14C科研项目共获得不同等级的成果奖7次,包括有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2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其中有两次获奖项目金力为主要参加者(表2)

(二)获奖情况

表2 获奖情况

奖励类别

项目名称

本人贡献

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南极洲地貌与晚第四纪地质

金力主要参加

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西藏地貌

金力参加

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自然环境与人类影响

金力参加

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甘肃民乐东火山新石器遗址农业遗存发现

金力主要参加

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京津生态环境及其治理

金力参加

199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

金力参加

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和农业综合发展研究

金力参加

 

(四)主要成果

已发表论文8篇,译文一篇,字数约5万字。

(1)《南极维斯特福尔德丘陵第四纪沉积物的14C年龄》刊于《南极科学考察论文集一南级维斯特福尔德丘陵区晚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2)《14C测定年代报告(一)》刊于《地理研究》第2卷,第2期,科学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

(3)《14C测定年代报告(二)》刊于《地理研究》第6卷,第4期,科学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

(4)《锂法实验的条件改进《比较二种反应器的性能谈起》,参加1986年第三届全国14C会议论文。

(5)《新西兰坎特伯里班各斯半岛第四纪黄土沉积物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刊于《地理译报》1983年第2期。

(6)《14C年代测定中锂法应用的初步研究》刊于《第一次全国14C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7)《沉淀法采集天然水中14C样品试验研究》,刊于《地理研究》第4卷,第1期,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8)《14C年代数据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刊于《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第4集》地质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

(9)《APPLICATION OF 14C DATING THE VESTFOLD HILLS,ANTARTICA》刊于《15 TH INTERNATIONAL RADIOCABON CONFERENCE BOOK OF ABSTRACTS》,GLASGOW,SCOTLANG ,15-19 AUGUST,1994。

(10)《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的14C年龄》收于《北极考察论文集》

四、地理所碳十四实验室参加国际考核名列前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见附件1-6)

1993年由维也纳国际原子能委员会和英国自然环境与科学、工程研究机构及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三单位联合组成的组委会联合发起并组织的第三届国际互校考核,目的是检验和鉴定世界各国碳十四实验室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组委会向全世界104个实验室发出了邀请信,其中中国有6个实验室。但由于考核条件要求很严格,考核的数据要向全世界公布,因此,各个实验室对是否参加这次考核十分慎重,国际上有大约1/3的实验室,因信心不足而放弃报名,而地理所碳十四实验室金力同志在院所领导的支持下,满怀信心的积极报了名。

为了数据的精确度高,金力同志更新了已经超期服役的化学制样的玻璃真空系统,由于我所没有焊接玻璃的技工,考古所碳十四实验室负责人仇士华、蔡建玲二位老教授对他们的学生金力要参加考核表示很支持,立即派了他们实验室有经验的技师又能玻璃焊接的薄官成和洗自强二位师傅来所帮忙义务焊接,(未收任何报酬)(写到此应向仇、蔡二位老师和薄、洗二位师傅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碳十四国际第三届互校考核最后落实下来全世界有29个国家和地区72个实验室报名参加了考核,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碳十四实验室金力同志是中国大陆的唯一代表,她收到组委会航空邮寄来的6种不同类型的物质样品后,对样品进行了碳十四的分析与预处理和化学制备,物理测定请蒋汉英同志进行,然后金力把结果寄回组委会。1994年公布考核结果时,组委会感到意外的是中国虽然只有中科院地理所碳十四实验室一家参加考核,然而考核成绩出色,考核的六种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样品,所获数据与大会组委会公布的标准数据基本一致。见下表:

表2 国际第三届14C互校考核结果

考核样品

物质 TIRI sample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碳十四实验室数据

大会组委会公布的标准数据

A

Glengoyne Barley mash 麦芽浆

114.60

115.30

B

Belfast pine 松木

4472

4420

C

IAEA Cellulose纤维素

128.7

129.1

D

Hekla peat 泥炭

3834

3752

E

Ellanmore humic 腐殖酸

10993

10965

F

Lcelandic doublespar 方解石

44186

44160

 

为此大会组委会,热情洋溢地来信表示祝贺,认为中国14C实验室不少,而只有中科院地理所碳十四实验室参加,并且数据又全优很出色,夸金力同志能参加考核说明是位勇士,表示尊敬与佩服!(见附件中英文来函)并热忱的欢迎金力同志能参加1994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城举办的第15届碳十四二个学术会议,并且说明由于金力同志为代表的地理所14C实验室考核成绩优异,全部符合标准,为此奖励参加二个会议的全部活动经费和食宿费都免除而且还可以带一个学生同样待遇来参加。我本来打算请协作伙伴蒋汉英女士与我一同参加但是她当时工作走不开,身边唯一的一位年青女学生正好美国托福考上了,要去美国上学,金力同志在院所领导的支持下,一个人赴英国参加了二个学术会议,发表了一篇论文。

《APPLICATION OF 14C DATING THE VESTFOLD HILLS, ANTARTICA》刊于《15 TH INTERNATIONAL RADIOCABON CONFERENCE BOOK OF ABSTRACTS》,GLASGOW ,SCOTLANG ,15-19 AUGUST,1994。

会议期间金力布置展出了地理所碳十四实验室的一块展板,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维护了中国碳十四学术界的荣誉,为实现今后进一步更新信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从而推动这一领域科技进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我所我院和祖国赢得了国际荣誉,为国争了光。

最后附注:金力同志在地理所14C实验室从参加筹建到退休22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是和所室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关心,社科院考古所14C实验室创始人仇士华、蔡莲珍二位教授的帮助以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蒋汉英教授的协作是分不开的。在此表示热忱地衷心地感谢与敬意!对一贯关心、支持本实验室的已故所室领导左大康、沈玉昌教授寄托无限哀思并敬祈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