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穆从如*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逐渐成为突出的现实问题。环境影响评价由此进入建设项目立项的法定程序,成为独立的环境学科。1986年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成立,院资环局要求地理所成立相应的环评机构。化学地理室指定专人筹备成立“环境评价部”,本人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领域工作直至退休。对于那11年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是处于“未思忆,永难忘”的思绪中。
由地理所主持的第一项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是从胜利油田开始的。“胜利”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大油田正处在开发鼎盛时期,油气埋藏在冲积淤积的黄河三角洲之下,至今仍以年造陆32平方千米的速度向海延伸,原先的近海油田也因此转变成陆地油田,开发的速度由此而加快,油气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现,环境污染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也是宝贵的资源,不能容忍得一利而招一害,当地政府和群众已经提出意见,石油工业部胜利油田指挥部也十分重视,委托我所环境评价部承担一系列油气开发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研究与评价任务。
孤东顾名思义是在“孤岛”之东,这孤岛早已被黄河泥沙淤积与陆地连成一片,这片新陆地海拔从0.5米到15米不等,滩涂和沼泽长着茂密的天然盐生植被,从春到秋由黄绿变嫣红,水生生物栖息其间,多种鸟类在此繁衍、越冬,生意盎然!虽然孤东油田的开发是对我国能源建设的一大贡献,但也不能忍心美好的生态环境因此而受到破坏。为了获取开发油气,又同时保护三角洲湿地生态与环境的双赢局面,正确的环境影响评价势在必行。我所环评部接受委托,牵头联合所内的地貌室、古地理室、自然地理室、地图室、经济地理室、分析室以及后勤设备处等三十余人,所外则与本院的海洋所、大气物理所、遥感应用所等单位协作,进入现场开展观测和研究工作。
孤东油田是一片由高堤坝围起来的海滩地,钻机高高竖起,林林总总,磕头机日夜点头工作,让石油重见天日。这时油田开发处于初期,复杂的环境问题一一呈现,各方面条件又不具备。一心保护这片清洁的处女地的情怀,激发环境评价工作者们认真对待每一个难题。即使要砸开冰面取到水面下中心点的水样;刨开冻土层挖出1米多深的土壤剖面观察、采集样品;淌过泥滩作动植物现场调查,以至于涉足海水观测潮汐;寒暑不挡的连续三个日夜按时大气观测,住在临时帆布帐篷内,盛夏一炉火,严冬一窖冰;度过一个个难眠之夜,换来一件件真实。只有这个真实才能引领探索到真正规律。苦中求索,乐在其中。
历经一年多的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化学分析,遥感影像解译与制图集思广益,终于完成了总结报告编写,交出一份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通过了专家评审与环保部门的现场验收。评审认为:孤东油田环境影响评价是国内开展最早,评价内容深入,紧密配合开发建设,把灾害和环境的影响与油田开发设施结合考虑,为能源建设服务,试验与研究为油田环境保护工程提供依据,为油田环境评价提出可借鉴的方法,对我国沿海油田开发有使用价值,同时带动了国内油气田环境评价工作的发展。
孤东油田环境评价项目以后,接着承担《胜利油田浅海滩涂石油勘探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课题研究。胜利油田污染物调查和石油污染物入海通量的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孤东油田环境评价调查和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扩大、深入与发展,在充分分析环境质量现状的前提下,确定油气田排泄废弃物的入海量及其对滩涂、浅海环境影响程度,制定出环境分区管理目标与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值,以确保滩涂、浅海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状态。这是环境评价研究中的一项细致而带有基础性的工作,更要求观测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此,评价部再次组织20多人的队伍,重上黄河三角洲及其沿海滩涂地带,从大气中扩散的总烃到落地原油都严格进行监测与分析。测定石油污染物的入海通量,必须在对三角洲的5条单独入海感潮河作断面观测,针对感潮河潮汐输送污染物的特点,不仅要测量其不同潮期的流速、流向和污染物浓度,还要测量在涨潮河落潮时刻经过断面随潮排入渤海湾以及随汐返流的污染物数量。五月份的枯水期,九月份的丰水期,24小时的连续观测必须按时进行。观测的苦乐在孤东已经尝过,三角洲黄河入海段更加辽阔,天气与景色对我们这些环境保护战士有着特殊的优待,天空湛蓝而不低,日照充足也不强烈。夜间躺在海滩帆布上,看着闪闪烁烁的满天星辰,既远又近,平静时,海面上泛着点点亮光,海之边天之涯在这里交汇,拥抱着为保护她的美丽而彻夜工作的人们。黎明时分或有灯光照耀的地方,数不清的小螃蟹爬满滩涂,随浪而来,逐浪而去,觅食戏耍两不相误,就冲着这些小精灵,也决不能让工业污染物毁坏它们的家园。日出时节,在黄河入海口观测点,不需登高就可观日出,别有一番情趣。一时间弧顶泛红,俄顷半个太阳爬上来,与海水长长的链接到你的视线,顷刻间红日跃出海,而又一瞬间挣脱海水的呵护,一跃而出,万丈霞光,羞得让你细看!我们怀着一派好心情开始一天紧张而又繁重的工作。苦中有乐,苦而自愿,这心景在大楼里是很难体验得到的。
就靠这些日复一日积累的 640个环境样品和5000多个化验数据,建立起了感潮河石油和化学需氧量的入海通量模式,计算出通过河道向海洋排放的石油类污染物总量,并据此提出1072吨石油的年控制值,化学需氧量确定了24040吨的输出上限。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三同时”的方针:防治污染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具体方案,胜利油田指挥部把这些控制值作为规划、安排和落实各项工程的底线,在实现油气采集的同时也获取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世纪90年代初期,油气采集地区的垦利、利津、滨海等县(市)与油田污染环境发生利害冲突,地方状告油田超额排放废弃物,污染了滩涂、河流和海洋。国家环保局协同国家海洋局为此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现场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得到油田排放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并未超过千吨、化学需氧量也在两万吨以下,没有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结果。我们研究报告提出的污染物入海通量能作为控制排放废弃物的数字依据;评价结论能解决环境冲突,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肯定。
后来评价部又承担了陕北安塞油田、新疆库尔勒至河南洛阳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内蒙古河套灌溉区的盐渍化治理配套工程以及海南天然气管道工程、云南抚仙湖-星云湖调水工程、北京地区环境整治规划等等的环境评价任务,这些针对大大小小工程的环境评价工作的成果,都指明国家环境保护局提出的防治污染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方针,是绝对必要的造福万代的举措。我们能为其“深入人心”作出点滴贡献,既是对我们科研方向的确认,也是对我本人微薄力量最真切的肯定。
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处在既协调而又矛盾的状态中,所以人类的任何一种开发活动,如果在兴利的同时未能预见到工程对环境必然产生的负面作用,那就要在自然界的反馈面前陷于被动。我们正是由于在研究环境影响评价之前,进行过十余年关于环境背景和环境容量的调查研究,事先明确了地理环境接受外来影响存在一个客观“阈值”,过度或不足就要出现环境灾害甚至毁灭,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承担环境影响研究与评价的任务时,就要抓住重点和关键,把问题的本质揭露开来,取得良好的结果。只要人类活动存在一天,人与自然的环境冲突也总是不可避免。所以,我们特别希望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能够与国家建设事业共始终。
*穆从如(1937—),1975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