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忆回顾  > 科研工作回忆  
  海洋气候图集的编制与研究(作者:李克让)  
          2010-06-18    【关闭】  
 

作者:李克让*

文化大革命期间,地理所的部分人员顶着压力,克服重重障碍和阻力,主动联系并承担了代号为“023”的海洋气候研究的军事任务,重点是编制中国海及邻海气候图集,研究该海区的气候规律,为军事与航海服务。所内外先后投入近百人的力量,经历十多年的时间。首先,完成并在军内出版发行了《中国海及邻海气候图集》共三册和《中国海及邻海气候》专著一本。此后,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对原图集进行了大量改编,增加了许多新内容,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气候图集》共两册和《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气候》专著。成果的完成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是所内外、军内外许多科技工作者和指战员艰苦奋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背景

吕炯是我国海洋气候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吕炯从德国留学回国后陆续在《地理学报》、《气象学报》上发表了“气象方面对于国家及社会实际需要之问题”(1936)、“从海洋与国防谈到筹设海洋观象台”(1935)、“气象与航海”(1936)等论文,强调气象、气候研究必须为国家建设和国防服务,提出了6大科学研究领域和事业,其中包括为航空、航海服务的高空和海洋气象、为渔业、海上交通服务的海洋观测和海洋观象台的建设等。强调科学研究必须重视观测和数据的收集、整编。在他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理所长(1936-1944)以及中央气象局局长(1943-1948)的十几年间,他与竺可桢等一起带领中国气象工作者使中国气象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早在1935年,吕炯去浙江定海选址,建成定海气象研究所,开展渔业气象服务工作。同年,他又随调查团对黄、渤海进行海洋气象观测,开展海洋气象调查,获得了大量珍贵数据,并开展海洋气候规律的研究。在他担任所长期间,与竺可桢等组织整理出版了《中国之雨量》和《中国之温度》这两本堪称我国当时记录年代最久、站点最多、最完整的气象资料和图集。地理所气候研究室成立后,吕炯主任又率先在气候室建立了海洋气候组,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许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

调研和接受任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原有的工作不能继续,科室和人员也被打乱。就在这时,从总参谋部和海军司令部传来消息,有意请地理所开展海洋气候研究的军事任务。听到这个消息后,原海洋气候组的李克让、张丕远和气候室的许多同志非常兴奋,立即与总参谋部军事气象局和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主动联系,并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始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除访问了交通部、远洋轮船总公司、中央气象局资料室等相关单位外,还在图书馆、情报所调研了国外的情况。此后,李克让、张福春和林振跃南下到湛江南海舰队所在地,受到舰队作战部门的欢迎,给我们讲解了海洋水文、气象条件对水面、水下舰艇作战训练的影响,提出了工作的建议、要求和重点。在广州访问了轮船公司、海洋观测和研究部门。回京后,李克让与朱志辉又再次南下到东海舰队所在地以及上海等地访问了轮船公司、海运学院等。他们又从上海登上赴青岛的万吨货轮,在船上见习了每天4次的气象观测、编码和发报等全过程…。在青岛,除了访问北海舰队作战部门、海洋学院外,还与航空兵气象保障部门进行了座谈。总之,通过调研认识到海上气象、气候条件,特别是风、浪、雾,温度、湿度…,尤其是大风、大浪、海雾、风暴等对水面、水下各类舰船航行、作战和训练都有重要影响,甚至会危及安全。相反,如能掌握和熟悉海洋天气、气候规律,则能趋利避害,获得军事的主动权。而高空的风、温度、湿度、云等气象气候条件对航空兵等的作战与训练有更大影响…。值得指出的是,当时,我国在本海区的水文气候图集和系统数据几乎空白。长期以来,我国有关部门一直使用外国人早年编制的零星图集和资料。通过调研,大家明确了方向和重点、坚定了信心、确立了工作流程。经过反复讨论,最后终于接受了代号为“023”的军事任务。

组织队伍奔赴四川,开始攻坚

“023”的核心工作就是搜集整理中国海及相邻海区大批的船舶水文气象记录,然后对该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绘制成各种气候图,在此基础上研究其规律。在世界各大洋航行的大批商船上,不管条件多么恶劣,每天都要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进行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立即将所观测的数据以气象电码的形式向世界各国发送。我国中央气象台也一直在日夜接收这些记录。这批数据使用后又以原始电码的形式保存在中央气象局资料室,几乎占满了几个大房间的书柜。我们确定工作就此这里开始。要从这堆积如山的原始电报中提取10年以上至少百万组以上船舶水文气象记录,去粗取精、反复校核、统计整理计算、整编成图、研究其规律。

方向明确后,初定先在北京中央气象局资料室开始工作,此后,将去四川省绵阳地区二郎庙的一个山沟内气象局资料室的三线基地工作至少一年以上。但没想到,这时在所内传来质疑和反对之声音,有人认为这种工作没有水平、不值得研究。想搞工作的人是保守派、是为了逃避文化大革命,甚至说他们想以生产压革命…。但更没想到的是传出组队消息后,气候室内除了原海洋气候组的同志外,许多非海洋气候组的同志纷纷前来报名,其中包括李克让、张丕远、陈恩久、龚高法、沈建柱、林振跃、张福春、陈建绥、朱志辉、周允华、田国良、阮逸苓、王川、李德宜等十几位同志。尤其没有想的是外室非气候专业的同志如程维新、蔡清泉、屈翠辉、王燕如、叶玉兰、吴功成、赵乃琴等也纷纷报名。前后合计总共参与本研究的地理所人员40多人。组队后,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的部长亲自前来动员,讲述任务的重要性,并表示感谢,同时宣布北海舰队航空兵的部分指战员约10人将参与本海区高空气象数据的统计整编工作,航海保证部派出刘好治总工程师、陈奇礼工程师和梁丽蓉参谋参与研究,给大家极大鼓午。

鉴于所需数据量极大,手工几乎无法完成,决定采用当时我国最先进的计算技术:打孔机、高级分类统计机和制表机进行。开始在北京进行培训、试运行后不久,40多人(包括北海舰队的10人)的队伍,由李克让、姚文权和程维新负责带队,加上中央气象局资料室也派出12人协助。这么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早日完成这一光荣的军事任务,为加强我国国防和军事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参加这一任务的许多同志克服了种种困难,有的放下了孩子或家庭的不便,有的不顾身体多病,有的甚至怀孕在身…,满怀热情的来到这生活艰苦不便的山区。为了提高工作速度,他们采取三班倒,让机器不休息…,如果你进入机房你会立刻被那热气腾腾的气氛感染,每个人都在埋头紧张的工作着,一片繁忙景象和滴滴嗒嗒的打孔以及机器的轰鸣声。为了保证数据的质量,他们按九道工序对资料严格校核,包括攺报、穿孔、检孔、挑选重卡、错卡、分类、制表校核、分析图校、验证等。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共翻阅和抄录了原始电报报底约15000本,汇集了10年以上国内外约110多万组船舶水文气象原始报告,以及5年以上本海区国内外气象站点的高空资料。园满完成了数据采集和初步整编的任务。

编辑、制图、规律研究和清绘出版

就在大批人员在四川攻坚期间,呂炯先生虽然在劳动监管,但仍挤时间从日文、英文、德文各文种中翻译了几十万字的有关本海区海洋水文气象研究成果。此后,张丕远和龚高法远赴海军三线基地,译出了十多万字的英、日文水路志,航海指南和航线指南,几乎囊括了各国航海保证的官方出版物。他们辛勤的工作为下一步分析和制图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四川数据采集和整编计算初步完成后,几十人的大部队回到北京。立即安排一批人员包括李克让、张丕远、龚高法、林振跃、沈建柱、张福春、陈建绥、朱志辉、周允华、姚文权、程维新、蔡清泉、童庆禧等分三组集中在北京气象学校的大教室内,开始计算、分析、研究、绘图、比较。在此期间,他们还分别组织到渤海海洋石油巨大的钻井平台上参观学习,并体验海洋气象及其观测技术。为了保证图集的质量,他们多次返回四川校正数据,利用情报所的分类机,反复计算校核。通过近一年的时间,总共绘制了约2000幅图。

在制图和清绘阶段,我们请来了地图室苏映平,他对图集的制作、清绘、出版倾注了全身心的力量。由于图幅较多,南京地理所地图室安排了9人参加制图清绘,海军的9472部队的清绘团安排了19人参与清绘。在全国军内外各单位大力协作下,最后编制完成《中国海及邻海气候图集》,共三集1056幅图。第一集:风、浪和风暴;第二集:云、天气现象和能见度;第三集:高空风、温度和湿度。在图集的基础上,李克让、张丕远、陈恩久、龚高法、林振跃、沈建柱、张福春等又分析总结本海区海洋气候的规律,撰写了《中国海及邻海气候》专著。特别高兴的是,郭沫若院长为图集题写了图名。为了满足军内外的迫切需要,最后以8开版本彩色印制了3000套,共6000册发至各舰艇部队、军内及相关部门使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期间,该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

图集和图书的改编与出版

中国海及邻海气候图集和中国海及邻海气候专著在内部出版后,有关单位包括航运、渔业捕捞、港口、科研、教学等许多部门建议对原图进行改编后公开出版。李克让、张丕远、龚高法、张福春、陈永申、姚文权、林振跃、沈建柱、陈建绥、苏映平、蔡清泉、沙万英等,联合航保部的陈奇礼工程师以及海洋局情报所的制图人员,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图进行了大量改编,增加了大批新图,为突出实用性,增加了许多实用项目,如增加了几十幅台风季节与路径图(张福春完成);为加强基础性,系统计算绘制了海面辐射、热量、蒸发等180余幅图(李克让、陈永申等完成);为增添新颖性,选用了近200幅最新的卫星图像,并附有详尽的文字说明(李克让、范惠君等完成)。最后由海洋出版社以8开版本,彩色印制出版了《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气候图集》(李克让主编),共上、下两集,上集为风、浪和风暴;下集为海面辐射、热量收支、云和天气现象。在图集的基础上,李克让(主编)、陈永申、张丕远、沈建柱、张福春、龚高法、陈奇礼等又撰写出版了50万字的《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气候》专著。改编后的《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气候图集》的基础资料多、代表性好、海区划分细致、能较好地揭示本海区气候规律、项目齐全、能初步满足海上作战、训练、航运、捕捞、教学、科研等部门的需要。《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气候》专著共分四篇22章,首次全面系统分析了这个海区海洋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形成因子,主要气候和水文要素以及6大分海区的气候特征。1987年上述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克让(1936—),1962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