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昌明*
1956年我从西北大学地理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南京所址。到所后不久受到衣着朴素、平易近人的黄秉维所长的接见。黄先生对每一个新来的年轻人都非常关怀并逐一面谈。谈话时,我发现他对水文水资源的研究十分重视,当他了解到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是“黄河水文分析”时,立刻决定让我在北京地理所工作站跟罗开富研究员与郭敬辉副研究员一起工作,说北京工作站已成立了一个当时最大的水文学组,除了罗先生与郭先生外还有李涛、汤奇成、郭知教、袁昌扈、苏立功等5位年轻的研究实习员。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来说,有两名高研和六名青年组成的水文学科组算是最大和最强的研究实体,特别是有正、副两名高研的学科组,那时是不多见的。除了水文学科组外,还有以吕炯研究员为首的气候学科组,加上与人民大学等高校联合的研究项目“中华地理志”编辑部,当时的北京地理工作站的研究人员总共不到20人(不包括小图书室与少数行政管理人员)。水文学科组有8个研究人员所以应算是一个最大的研究实体。60年以来至今,地理所的水文学科发展到现在仍是最大的研究实体之一,前后在水文水资源研究组室工作的现职与退休及调出人员超过150人。1970年代初期地理所与综考会合并时,水文水资源室规模宏大,人员接近80人。
水文学家罗开富先生(1913-1992)是当时地理所仅有的4名研究员之一。他是海外赤子,从美国归来,多年从事水文地理(包括海洋地理)的研究,不仅熟悉英语,而且精通法语,学风严谨。当时我们与他(单身)同住中关村17号宿舍楼,最让大家敬佩的是他彻夜不眠、通宵读书,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罗先生襄助竺可桢院长与黄秉维所长负责科学院重中之重的大项目——“中国自然区划”,为分项目“中国水文区划”的主力,负责并提出了中国第一个水文区划的研究成果。但不幸的是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受屈。后平反调到广州地理所,于1992年过世。罗先生是中国水文地理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我们不可忘怀。
郭敬辉先生(1916-1985)与罗先生不同的是他国内成才,早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共产党,是红色教育家。解放前就在著名的地理期刊《禹贡》杂志上发表了水文地理文章。解放后任天津河北师院党委书记,1955年应聘到地理所任地理所副研究员,历任副所长,水文室主任等。郭先生对中国水文地理研究造诣很深,是一部中国河流的“活字典”,有问必答。他发表了大量中国区域水文研究论著,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我国首次编制了中国的径流等值线图,在1955年的《地理学报》发表。配合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我作为助手帮助他编写、发表了《黑龙江流域水文地理》专著。郭先生在地理所开创的中国水文地理与区域水文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地理所建立了全国水文年鉴库,使地理所在全国成为收藏水文数据最全最多的少数几个研究单位之一。不仅于此,郭先生关注地理所水文水资源研究的能力建设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派出留苏生和引进留苏生及招收研究生,包括李涛、刘昌明、凌美华(前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李德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水文系)等。对地理学的水文水资源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58年是反右后掀起“大跃进”的一年,地理所的水文水资源研究由黄河与黄土高原的研究转向大西北,水文组的人员分别赴新疆与甘肃及青海地区参与综考会的水资源考察。作为甘青综考水源队水文组组长,我负责祁连山、河西走廊的调研与测量工作。水源队队长罗来兴先生(1916-1998)是地貌水文专家,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尤其他从地质地貌的角度指导水文水资源研究,这也是地理所学科交叉研究之一举,使我裨益终生。与此同时,新疆综合考察队更是云集了以郭敬辉为首和以汤奇成为主力的水文水资源一批骨干,他们是最早发展我国干旱地区的水文研究的前辈。1958年掀起的另一重大项目是南水北调的研究(当时的南水北调主要是指西线调水,不包括现东线与中线方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综合考察队参加线路调查。因受“大跃进精神”的影响,当时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口号是要把我国西南诸河流域的水引到西北,计划 “开河一万里,调水五千亿(立方米)”。岂知五千亿立方米的水已接近今天的全国总用水量。这曾是一个震惊中外的计划,考察提出的线路一共有50条。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的三年(1960-1962)困难时期,这个计划中断了,中国科学院把南水北调综考改为“西南地区综合考察(西南队)项目”,由我所水文地理学家郭敬辉担任队长,原综考会/地理所陈传友、赵楚年等人曾为西南队的骨干。
1960年正值困难时期,从美国留学回国的水土保持与农业工程专家方正三先生来到了地理所,原来的水文组改建为水文室。根据黄秉维所长提出的自然地理发展三个方向,即热水平衡,景观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理群落。地理所水文室的方向由老一辈地理学家策划确定,在水文室建了四个研究组,即区域水文、径流形成、水文物理与水文化学等四个组。水化学组因骨干成员郭知教同志身体方面的原因,未能持续下去,前三个组则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径流形成与水文物理两个组在所领导下,开展定位实验,建立山东德州试验站与陕西黄龙试验站之后,水文水资源沿实验地理学的方向又发展起更多的室内外实验研究基地,历任所领导黄秉维、郭敬辉、左大康和唐登银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理所在文革10年里遭到劫难,大部分科研工作中断,只有一小部分科研项目在艰难的岁月里仍然坚持。应当一提的乃是与国家需求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课题,其中主要是涉水的研究,包括水文物理的蒸发抑制研制增温剂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铁路新线无实测资料地区小桥涵暴雨径流勘测、计算与设计,黄河下游“十八户放淤”的治理等研究。这些涉水研究成为“抓革命、促生产”的鲜花、硕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的重大成果奖。有力地证明了在地理科学中,涉水研究的活跃且最具生命力。1990年,中国科学院在孙鸿烈常务副院长主持院科研工作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刘昌明、何希吾等负责),联合了全院所有的涉水单位32个。2005年在路甬祥院长的支持下又新成立了有20个研究所参与的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挂靠在地理所,足以证明地理所水文水资源研究的能力与团队受到全院的认可。
回眸过去,在竺可桢、黄秉维及其后历届院所领导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的水文水资源研究历经一百多位研究人员6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形成我国国内具有实力的科研团队,于2002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水文水资源的地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展望未来,我所的水文水资源研究将继往开来,沿着老一辈地理学家提出的地理、地球物理、工程三个方向结合研究:以区域自然—人文地理为基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理论依据,应用上结合水资源建设、工程的国家需求,发展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色的地理水文学科。水循环是地理环境中最为活跃的过程,是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与水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只有深入发展水循环的研究,维持良性水循环,才能形成人—水—环境的和谐,发挥地理学中水文水资源研究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特色。
*刘昌明(1934—),1956年至今在所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