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景华*
1971年春,官厅水库死鱼事件为各方领导所关注。科学院生物地学部要求地理所派人调查,并上报调查结果。
1970秋我从湖北五七干校回到北京,无所事事。一天,当时二连的支部书记孙祥平(那时已取消研究室,全所按连队建制)要我和王新元去科研处。科研处的宋树恩跟我们两人说,官厅水库发现死鱼,明天我们去看看。
到达官厅水库后,北京卫生防疫站的人也在,我们同官厅水库管理处三个单位组成调查小组,对死鱼问题开展全面调查。官厅水库的人员开船到水库周围一同查找死鱼。当时看到死鱼都漂浮在水库的岸边。水库周边的渔民反映了死鱼的情况和在哪些地方发现的最多。官厅水库的人说,死鱼现象前几年根本没有,就是这几年的事。这几年上游建了造纸厂、钢铁厂、炭黑厂,小工厂很多,大量的污水进入河流,汇入水库,引起死鱼。
接着,调查小组又赴张家口和宣化,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查看了一些工厂的污水排放。调查小组最后确认,死鱼是由于工厂排放污水所致。
为了取得科学证据,需要进一步开展化学分析等工作。回京后,我们很快写出报告,要求建立课题,组织更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参与工作。报告写好后,反复斟酌。因为报告说明我国也发生了污染事件,而当时的舆论是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会有污染,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没落和垂死的表现。这样的报告上报,存在很大风险。但我们相信亲眼看到的,和向群众了解到的情况是真实的,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
到了1972年,院生物地学部正式通知,要求地理所组建和领导官厅水库污染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北京市也成立了三废办公室,组织北京市卫生防疫站、自来水公司等有关科研部门和职能部门,全面开展官厅水库污染调查。中科院“官厅水库污染调查和防治”课题由地理所组织和领导。院内有北京植物所、北京动物所、贵阳地球化学所、武汉水生生物所,院外请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参加。这一年,几十人的队伍开进官厅水库和官厅水库上游地区的张家口、大同。一个工厂一个工厂的排查和采集样品,一条河流一条河流的追查污水去向。
地理所承担的项目是水库的水质采样和分析,水库的底泥采样和分析。在水库库区,我们布置了采样点,在水库坝前、入库河口、水库岸边、河水汇流处,样点的分布相当密集、合理。对水库的水质、水库的渔业养殖、水库的水生生物、水库的底泥,都进行采样分析。根据大量调查事实和分析数据,可以确定,官厅水库的死鱼事件是由于上游工厂排放污水引起来的。
1972年的调查报告是由地理所完成的。报告经黄秉维所长审查,并修改。他对我说:要保证分析数据的准确,调查方法和采样方法都可以。报告由地理所上报科学院。当时这份报告属‘机密’级。
由于官厅水库水质污染直接关系到首都用水安全,北京市很快成立了官厅水库水源保护领导小组,万里任组长,王一人(北京市城市规划局)任办公室主任,宋树恩调办公室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官厅水库上游,山西、河北和北京的工厂污染源治理。
由官厅水库引发的河流和水库污染调查在全国产生了影响。全国很多地方也相继开展了河流和水库的污染调查,如蓟运河、鸭绿江、长江、黄河、松花江等。北京市为保证首都环境,又建立了北京西郊污染调查课题。由贵阳地球化学所负责。
到1974年,我们对官厅水库的研究步步深入,这时的研究课题为“官厅水库污染调查和水源保护研究”。恰逢所内成立环境保护研究室,章申先生也由西藏考察转入本课题,他的参加,壮大了我们的队伍,他能领导我们向更深一步的层次开展工作。在官厅水库的三个入库河口及水库库区采集大量的底泥样品,研究这些样品中不同颗粒粒径的物质对污染物和对金属元素的吸附。
由官厅水库引发的全国性污染调查,逐步开展。很多学科相继参与环境保护的科研项目,并且在原有的学科前面都加上‘环境’两字,如环境地质、环境化学、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法学、环境工程等等。环境科学从此蓬勃发展。
由官厅水库开始,地理研究所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先行者。
应用地理学的综合分析思想指导官厅水库的污染调查,如上下游水质的相互联系、河水与水库水的相互混合与相互作用,水库的污染物不仅来源于河流的带入,同时也有地面雨水冲刷进入,岩石、土壤之外,还有农药和化肥的残留。在官厅水库污染调查中,我们提出了调查方法、调查程序、水库和河流污染的布点方法,对调查结果的评价方法等。为保护首都用水安全,在水源保护方法上,提出了官厅水库水源保护区,主要是以地理学区域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为根据,按着当地的工厂分布,划分了不同级别的水源保护区。直到今天,水源保护区的划分,依然成为许多地方水源保护的方法和手段。
后来我们在环境水背景值和土壤背景值、环境容量、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都做了不少的工作。可以说,在所有的环境保护研究方面,我们始终用地理学的综合思想,以地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参与进去,发扬光大。
40年前开始的环境保护研究起因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理工作者一经介入,就运用地理学的思想、方法,联系研究对象的实际,实事求是,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所内从事环境保护研究的同志,将近有二十几位,大家都以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的精力献身于这个伟大的事业,虽然工作中不时也有呵呵绊绊,但是我们可以无愧的说,我们用将近四十年的日子,迈出的是坚实的一步。
*王景华(1936—),1961至退休在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