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忆回顾  > 科研工作回忆  
  我的地理研究之路(作者:张文尝)  
          2010-07-02    【关闭】  
 

作者:张文尝*

一、从学习运输经济起步

1950年读中学后,“我的志愿”是语文老师常的作文题。我都是把“学铁路,搞铁路”作为主旨。1956年我考入北京铁道学院(即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系。我的“铁路梦”开始实现。“运输经济与组织”专业是学习苏联设立的新专业,属于技术经济学科范畴。1961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工作。1972年进入地理所工作。

二、经综合考察的磨练

1961年9月到综考会报到,我进入综合经济室交通组工作(综合经济室还有冶金化工组、能源电力组、农业组、畜牧组)。国庆节过后就到达呼和浩特参加了蒙宁队总结。工矿组的李文彦(综考会经济室主任)、徐培秀(承担冶金工业研究)等同志热情介绍了当年内蒙古中部考察工作;开始协助各种分析计算和抄写校对稿件。从此一直在李文彦领导下学习和工作。

在蒙宁队经过1962年内蒙东三盟综合考察,1963年包头钢铁工业发展研究专题,1964年随同蒙宁队畜牧草场组考察锡林郭勒盟,又随同矿产组考察乌达海勃湾煤田。使我的知识面大为扩展。每年都编写区域交通发展报告,1965年完成了《内蒙古全区交通发展与布局》总报告编写。1965年又参加了李文彦主持的“西北炼焦煤基地开发综合研究”。考察了西北五省区的主要煤田。根据专题研究的要求我分别完成了交通运输专题报告。

考察队集体是一个大学校,各种理论知识学习都与现场实际紧密相连,易学易懂。考察中我开始接触到各工业部门的布局、多种矿产资源的开发、农牧业生产等方面的知识。我所在的蒙宁队工矿组,既要到各种类型的工厂调查,也到许多矿区或勘探区考察。我自学了地质学知识入门书。跟着矿产专业同志一起,看矿脉的产状和走向。在李文彦主持的《包钢发展综合研究专题》和《西北炼焦煤基地建设研究》中,学习到了钢铁工业知识,考察了炼焦、矿石烧结、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轧钢等现场。另外也学到了煤炭的成矿规律,包括从褐煤……到无烟煤的10个煤种,其中焦、肥、气、瘦四种可以组合搭配炼制冶金焦。衡量焦炭的指标有转鼓指数、挥发分、强度等。考察每个煤矿都到井下,走巷道、直到工人作业的掌子面参观。同时摘录了许多技术经济指标和交通运输数据。1965年西北炼焦煤基地考察中在许多煤矿采集了大批煤样运到唐山煤科院和鞍山焦耐院,完成了多种炼焦煤配比方案,成为总报告的核心依据。这是工业布局研究的一大创新。

1963年春综考会根据科学院领导的指示开始“三定”工作,在经济室主任李文彦的指导下,我较为系统的学习了苏联萨乌式金的《经济地理学导论》和哈努科夫的《运输与生产配置》等著作。同时在交通组长侯辅相(北大经济地理首届毕业生-1959年)带领下全组4人多次请北大杨吾扬老师讲解交通地理学理论方法。每年冬季考察队收队回京后都到图书馆和铁道、交通等情报所收集国内外信息,积累了一批理论方法和多种部门技术经济卡片。这些使我逐渐掌握了研究交通布局及其条件的基础知识、以及从事科研的基本方法。

三、进入经济地理研究

1972年我随同综考会同志来到地理所,进经济地理室。到80年代初,我先后参加了“兖州枣庄煤田开发研究”、“冀东工业基地开发研究”、“两淮煤田开发研究”、“城市建设经验教训总结”、“辽宁中部地区工业与城市发展研究”、“京津唐国土规划研究”等调查研究项目。经济地理室的学术氛围是既要熟练把握宏观经济社会和自然特点,又要分别熟知主要经济部门的技术经济知识。从而在每个区域开发研究和专题研究中都能够发挥综合研究优势,提出高水平成果。可以说是全国地理学界和区域规划业界的一支“国家队”。许多同事都达到部门专家水平:如胡序威-冶金工业、李文彦-能源资源开发、陆大道-化学工业、徐培秀-棉花种植、…等等。他(她)们外出考察访问座谈,可以与部门技术专家领导深入切磋行业发展方向、合理规模。做到了宏观全局、区域条件与部门布局紧密结合,研究观点有理有据。

我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应用宏观知识分析交通网络演变、客货流空间分布变化、区域交通体系特点等技能。还领悟到发现和剖析区域差异也是地理学者的“基本功”。

到1980年代中期我在交通布局方面的研究已经紧密联系其它产业发展、区域自然条件、社会背景。掌握了地理学的综合方法,使我的视野大为开阔。

1986年起,我的主要研究任务扩展到经济区划、区域开发、国土规划等领域。1985~1989年主持“新疆综合经济区划研究“(科学院新疆资源开发考察队10个课题之一,也是16本专著之一)。1992~1996年参加国家科委项目“长江产业带研究”(南京地理所、地理所、综考会共同主持),主要负责工业布局研究。

区域开发综合研究:1993~1995年参与院区域开发前期研究第二期项目“京九铁路经济带研究”、1996~1998年参与院区域持续发展研究第三期项目“中国中部区发展研究”都是主要负责人。

 四、公派赴日进修

1984~1985年公派到日本进修一年,学习日本与欧美经济地理理论。指导老师是交通地理与交通史专家青木荣一教授,一方面听他对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授课,同时还参加他组织的“交通地理研究组”活动,参与成员是跨学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每两周一次,每次一个中心题目,广泛收集有关学者论述,编写要点印发,讨论热烈。此外听课科目还有地形学、工业区位论等。

虽然派出单位不要求撰写论文,但我还是用日语编写了《东海道巨型都市带的形成与交通发展》,全文4章。青木荣一教授热情指导,并为我修改文稿。得到我驻日使馆教育处的资助到大阪、神户、京都、和歌山实地考察。考察时青木教授带领我访问关西的人文地理学会。在编写过程中,多次拜访城市地理学空间学派和机能学派的权威山鹿诚次教授和木内信藏教授。回国后完成《交通发展与日本东海道巨型都市带》,并且到一些大学和研究单位讲课。

五、用数学方法研究交通地理

交通运输网络和客流货流有着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多种计量分析模型和方法加以解读,得出规律性结论,再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听课,如1981北大邀请香港大学梁琦善讲授《计量地理学》讲座12讲、1982年北方交大运输系洛老师讲授《图论》8讲,及自学了《现代数学》等,积累了一定的分析功底。逐步应用于研究工作。主要有客流与货流时空分析。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运输联系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动态模型》(1989~1991年)( 488028)项目研究中,在国内外首次总结提出了空间运输联系的四个基本规律:生成规律、增长规律、分布规律、交流规律。不仅是对于客货流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也是将交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连,并以数学模型加以解读的成果。

六、四项成果

(1)《中国交通地理》《中国交通地理》专著1993年版、2000年版(2007年版),与陈航、金凤君等共同完成。包括四部分:交通地理总论、交通网络形成发展与格局、客流与货流地理、区域交通地理。本项研究将交通运输发展及其技术经济特点与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特点紧密联系,体现了不同学科交叉融汇的研究特色。该书与有关论文获得1995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2)“空间运输联系机理及其基本规律 首次提出“空间运输联系机理及其四个基本规律:生成规律、增长规律、分布规律、交流规律”。《空间运输联系-理论研究、实证分析、预测方法》1993年出版。空间运输联系四个基本规律论文连续发表在地理学报1994年49卷第5期和第6期。有关客流、货流的时空分布计量分析论文12篇,获得了1994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3)“交通经济带形成机理与类型” 在先后完成“长江产业带发展研究”(国家科委项目)、“东部沿海地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京九铁路经济带建设研究”基础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完成了交通经济带理论研究。同时总结了国内外经济带的形成规律特征(欧洲莱茵河经济带、日本东海道经济带、美国三条主要经济带、中国哈大经济带、沪宁杭经济带、胶济兰烟经济带)。

与合作者出版专著《交通经济带》(2000年,科学出版社)。

(4)“城市铁路系统合理布局” 在1978~1980年间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编写了论文,获得当时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局的重视,应邀编写了城市规划手册丛书之一《城市铁路规划》(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此后进一步研究了综合交通枢纽形成、类型及其地域系统。



*张文尝(1938——),1972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