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忆回顾  > 大师回忆  
  邢嘉明先生教我研究平原地貌(作者:王景华)  
          2010-05-24    【关闭】  
 

作者:王景华*

1965年地理所启动德州专区旱涝碱综合治理区划研究。我从衡水贡家台水盐动态试验站调往德州从事德州专区的土壤调查工作。土壤组的组长是汪安球先生。地貌组组长是邢嘉明先生。他们二位同时也是旱涝碱综合治理区划的业务负责人。其他还有水文组、农业组、水文地质组等。各组分头开始工作。

由于平原地区的土壤分布跟地貌关系很大,土壤和地貌这两个组经常一起外出调查。汪安球和邢嘉明领着我们一边调查土壤,一边查看地貌,不时翻动手中的地形图,讨论着土壤和地貌问题。我1961年来地理所,对平原地貌和平原土壤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他们讨论很热闹,我在一边听,也在一边记。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业务上的接触,一来二去,我和邢嘉明先生也就慢慢的熟悉起来。汪安球先生的事情很多,有时忙于其他事情,外出考察,他就叫我跟邢嘉明先生一起工作。

一次邢嘉明先生要去平原县的一个大洼地,他叫上我和另一位同事,三人骑着自行车,带足了干粮和水,直奔大洼地。我的自行车上绑着一个洛阳铲,这是查看土壤剖面用的。当时的德州专区洼地很多,像四女寺大洼地、铁营大洼地、平原大洼地等,都是有名的大洼地。我们去的好像就是平原大洼地。

骑着自行车,邢先生给我们讲起平原地区洼地的形成。华北平原是黄河泛地,九河下梢,历史上黄河改道,河水泛滥,在平原上横冲直撞,水退之后平原上形成河床洼地、河岸自然堤高地,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德州专区大部分洼地都是历史上河水泛滥形成的。黄河历史上在鲁北地区的多次泛滥,是这个地区洼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当地老百姓叫历史上河水泛滥形成的高地为垅岗地,叫坡地为二坡地,管洼地为大洼子。实际上,由于河水的雕刻,在平原地区形成了三种主要地貌类型。就是高地、坡地和洼地。这三种地貌类型的出现,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也随之改变。邢嘉明先生一边讲着,就下了自行车,从他的包里拿出来地形图,他说:“你们看,这是我们今天要去的洼地。”他又从包里拿出一支笔,指着地形图说:“这几个村庄很有序的一字排在这里,这一片很可能就是高地,这是河水泛滥时留下的河岸高地。东北西南方向延伸很远,村庄较多。这里的土壤应该是沙质的,没有盐碱化,是农业生产最好的地方。我们到这里去看看,就会一目了然。”果真,我们到达这些村庄察看,周围是一片耕地,土壤没有盐碱,庄稼长的很好。选择一块平整的地方,邢先生叫我用洛阳铲往下打,一铲铲打上来的都是沙质土,一直到1.5米。往下还是沙质土,结论已经明白。

做完这个点,我们收拾好东西,骑上自行车向洼地中心驶去。一路上,又听着邢嘉明先生讲:我们现在要进入坡地了,你们看,前面开始出现盐碱地,那边的耕地已经有盐碱了。我们再次下自行车,用洛阳铲查看土壤剖面。邢先生一边看着剖面,一边做着记录。他说,这应该是进入坡地了。我问,怎样看出来的?邢先生说,土质开始变为沙壤质,地面出现轻度盐碱化,从地形图看,我们已经离开沙质高地。坡地的距离比较长,一路上我们可以看到土质的变化,再往前走,土质就是壤质的了。而且土壤盐碱化也开始严重。邢先生讲的很清楚,我听得很明白。当时还不是酷暑,但是身上开始出汗了。随身携带的军用铁水壶里的水也在慢慢的减少。自行车沿着农田小路向洼地中心驶去,路越来越难走。看到出现粘土。邢先生说,开始进入洼地中心,我们往前走一走,看一看中心地点的粘土情况。

地面上的路已经没有了,周围也看不到农田,往远处看去,茫茫一片,看不到村庄,没有一棵树木。邢先生说:“看来这个洼地地下水很浅,这一二年进过水,来,我们找个地方,再做一个剖面。”   我用洛阳铲往下打,都是粘土,越往下打越粘,越粘的土,越难打。我每打到一个深度,邢先生都要做出记录,把剖面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记录下来,例如,土壤的颜色,有无植物根系的残留物等。最后打到1.5米,下面都是红色粘土,沉积层次清楚。邢先生说,这个剖面挺典型,整个剖面都是粘土,沉积的时间很长了,河水在搬运过程中,把最小颗粒物质,最粘性的颗粒,搬运到这里。是长期沉积的结果。

邢先生从书包里拿出地形图,把我们沿线做出的几个剖面用一根线连接起来,他说,根据这根连线,加上我们在地形图上看到的地形标高,可以做出一个简单的地形断面图,这是做平原地貌常用的方法。通过实地的考察,再根据手中的地形图,有一些地方我们再问一问当地群众,这样,这一片地方的地貌情况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跟我们说,要做好平原地貌,主要靠实地的考察。手中的地形图十分重要,会看地形图,会做地形断面图,都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我从学校出来以后,第一次受到细心的教诲。邢先生手把手的教我怎样做平原地貌工作。这是我终身难忘的事情。后来我在华北平原做了很多的土壤调查,都是按照邢先生教的方法去做的。德州地区旱涝碱综合区划以后,我们工作各在南北,后来我转向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但是邢先生手把手教给我的这些方法和他认真的工作态度,却给了我一生的记忆。

几十年的光阴飞逝而去。以上经历记忆深刻,至今仍历历在目,真真切切。写下来,一方面用以激励自己,更重要的是缅怀逝者。邢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而他的宽厚为人,深厚的学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是长存的。



*王景华(1936—),1961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