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视角  
  科学时报:当科学面对新的旅游业需求  
          2010-05-24    【关闭】  
 
 

“坦率地说,经过30年发展,目前我国的旅游业仍是粗犷型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

当科学面对新的旅游业需求

 来源:《科学时报》 记者 王卉  (2010-3-23)

期待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晚、进展快。中国科学院主持这样的会议是第一次,很有意义。”日前在京举行的2010年中科院旅游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表示。
此次研讨会由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由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室和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
“旅游业已经是非常大的产业,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会上,多位专家这样表示。而此前于2009年12月1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09]41号文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也令很多到会专家欢欣鼓舞。 该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提出通过努力要使“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础达到世界强国水平”。
“我等待这一天已经有30年了。”作为旅游研究的老兵、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郭来喜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国务院在2009年12月这一个月之内出台了几个重要文件,都和旅游有关,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国迎来了旅游业发展的‘钻石时代’。”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从国务院颁布的41号文件的关键词中,可以勾画出权威、系统、相互支持的国家旅游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将大大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软实力。 “相对来说,我国旅游研究非常落后,学科地位比较弱,对旅游业的理论支撑不足。”吴必虎同时表示,“旅游学科及旅游业的发展,不是一个或几个文件和意见就能解决的,应该像对待‘三农’问题那样,需要长期关注。”
 重视1/3的新空间
“我们面临一个1/3的新空间。相应地,1/3的资源应为之倾斜,1/3的人员要为之配置,1/3的精力需为之投入。”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魏小安表示。 魏小安认为,从时间维度上,有小闲,8小时之外的闲暇是一天中的1/3;有中闲,大周末是一周中的1/3;有大闲,法定假日和带薪假期是一年中的1/3。
郭来喜表示,从过去没有休息日,到有一个休息日,到两天双休日,现在一年共一百多天的休闲时间,怎么安排,旅游是个重要方面。
魏小安认为,从一般的消费发展阶段看,在求温饱的时期,主要解决“吃、穿、用”的问题;在进入小康时期之后,就要形成新的概念和需求;到中等发达时期,就是更多的精神消费追求,这是休闲消费普遍化的时期;到发达时期,就是个性化消费时代。 “目前,中国的特点是融各个阶段于一体,各种休闲方式丰富多彩。因此,休闲是中国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发展过程。”魏小安表示。 魏小安总结的“十闲从容人生”令人向往:得闲空,蓄闲心,做闲事,学闲技,交闲友,聊闲天,处闲境,读闲书,养闲趣,用闲钱。 “以前认为‘玩’是玩物丧志,实际上很多有识之士也表示,是在玩物中壮志,而非丧志,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称自己是‘大玩家’。在休闲中创新,很多创意实际是来自休闲中的体验,休闲就叫‘快乐经济’。”魏小安表示,“现代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缺乏休闲的状态,是跟自己较劲的状态。” “什么叫旅游,某位省长曾说,‘旅游是吃饱了没事干才去干的事’。实际上,他说对了一半。”
郭来喜表示,旅游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也不仅是单一的消费产业,还蕴涵着培育生产力的功能。比如通过旅游休闲度假扩大眼界、增加知识,精神也饱满了,可以更健康地投入到新一轮工作中。 郭来喜认为,人类社会经历着生存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发展的“三生”阶段。旅游始于生产发展阶段,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由少数人享有,到大众共享,过渡到生活发展阶段,旅游享受将成为度量人类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之一。 郭来喜提出,应重新定位旅游的战略功能,旅游供给包括让人养眼、养肺、养胃、养心、养脑、养神、养生和养寿。
期待旅游与科学密切携手
“世界旅游强国必须与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共建,借助于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实施。我强烈呼吁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发展旅游科学和旅游业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纳入重点支持的研究计划和行动方案。”郭来喜表示。
“我们希望能够引起各位专家的高度关注和更大支持。”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副主任彭德成建议,希望科研机构能花更多的精力来研究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包括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战略。可能几位专家凭自身力量难以完成这一任务,希望中科院和其他科研机构能够集中专业优势来研究。 “坦率地说,经过30年发展,目前我们的旅游业仍是粗犷型发展之路,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彭德成表示,特别是在转型升级中,希望通过专家的努力,能找到切合实际的路子,比如节能减排怎么实现,转变的方式及手段等。 在大众旅游需求急速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如何提供丰厚的信息?彭德成认为需要信息科学的支撑。 面对旅游需求大众化、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业需求的多样化,彭德成认为,产品开发也需要多元化。在产品开发、产品建设、产品规划管理及维护和服务方面,都要花很大力气,要找到正规有效的满足方式。这需要专家学者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智慧。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区域旅游发展途径。他表示,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关,涉及区域的差异性,旅游业的主要着眼点也正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文华介绍了生态学的发展及其对旅游业的贡献。他特别提到,生态旅游近年来成为关注热点,它能够保护脆弱和原始的生态系统,使农村社会受益,促进贫穷地区的发展,提高生态和文化意识。生态旅游也将促进生态学的发展,诸如新的分支学科、新模式、承载力、生态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的研究。李文华呼吁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石培华研究员说:“希望能推动国家旅游局与中科院的战略性合作,因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和一个巨大的科学平台对接以后,我相信可以在一些方面大有作为,比如可以支持旅游业节能减排的要求、低碳经济的方向。” 石培华认为,旅游业这些年的发展,是地理学奠定的基础。旅游作为新的生活方式和庞大的产业集群,迫切需要科学支撑。
郭来喜提出,不仅是中科院生态系统研究的野外台站网络,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自然科学和人文地理等资源,都可以为旅游业在一些重大思路和策略、战略上服务。 郭来喜表示,中科院不应该只满足于给某些地方作旅游规划,应该考虑为国家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考虑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家战略和国家标准。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副所长成升魁研究员表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九寨沟的水体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张家界的城市化开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了黄牌,玉龙雪山索道进入核心区造成了雪线的后退和冰雪的消融等。因此,应该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措施和途径的研究。 成升魁提出:“建议组织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系统性的科学研究,加强监测。中科院有网络、资源,旅游局有任务、需求,两者结合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