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视角  
  科学时报:以全球视野开展资源环境合作研究  
          2010-05-24    【关闭】  
 
作者:王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4-22

在俄罗斯勒拿河考察

贝加尔湖地区森林和土壤调查

 

蒙古国北部地区草地调查

“俄罗斯等国家需要作为长期研究的重点区域,因为从面积上,俄罗斯是中国的最大邻国,在环境上与中国息息相关,我们需要保持长久稳定的联系。中俄在科学研究以至经济发展上可以达到优势互补。”
 
日前,在京举行的科技基础性工作“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组中期交流会上,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生态经济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董锁成作上述表示。
 
“这项工作能做好的话,是跨国基础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所长刘毅评价说。
 
该项目已启动两年多了,尤其是在对俄蒙考察、中国北方地区考察中取得了一批珍贵的资料和实质性进展。此次会议意在全面系统地交流成果、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下一步的工作。
 
作为项目研究人员之一,南京大学教授江洪表示,俄罗斯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做了大量工作,并展开了远东开发战略,包括欧、美、日科学家也在西伯利亚做了很多工作。如何就此综合分析应对,如何深化长期合作、建立维系好合作关系,很紧迫也很重要。
 
“我们也可以邀请俄罗斯同行来华联合考察。”一些项目参与者建议。
 
资源环境研究应有全球视野
 
“地学、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要面对全球变化,视野应该放到全球尺度来关注,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我国。而且,除了遥感这一重要手段,地面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该项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国内的科学家应该走出去,积极与国外同行交流,不但了解全球变化,也学习国外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经验。”
 
孙九林说,现在非常缺少能真正到野外进行综合考察的人才,需要通过这样的基础研究项目进行培育。
 
通过几年的合作,俄罗斯科学家的科研态度也让孙九林印象深刻,“他们即使面对有限的经费,也能以很敬业的精神,做很大的力量投入”。
 
从互利角度看,通过这一项目合作俄方等能得到什么?实际上项目组前去考察时,俄罗斯官方电视台还特别就此采访过孙九林。孙九林答复说,重要的是两国的交流,因为两国的生态环境互相影响,由于季风因素,冬天是他们影响我们,夏天则是我们影响他们,环境不是划线就能分开的。他们也有一些科学问题亟待研究,但受制于经济条件,缺乏经费支持,他们想做而做不了,目前我们的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我们可以适当支持。通过合作研究,他们参加我们的综合考察,也就利用我们的经费研究了他们关心的问题。
 
孙九林总结说,与国外科学家合作时,要充分讨论、了解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找到共同关心的话题很重要。
 
“这一项目,除了积累数据资料,加强国际合作,我们认为还有助于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南北生态样带的研究。”孙九林表示。在国际科学界,多关注东西样带,对南北样带关注不够,而通过对中、俄、蒙的合作研究,可以对从寒带、温带、亚热带到热带的各种生物资源、气候资源、人口资源的分布有更全面的了解,可以了解到包括经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交叉影响的深度意义。
 
该项目作为基础研究专项,就是获得基础数据资料,供给其他科学家来使用。孙九林表示:“不只是给我国的科学家使用,也提供给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来使用,东北亚地区是对全球变化最敏感的地区,国际上十分重视对该区域的研究。”
 
前期考察的主要成果
 
董锁成总结说,以中国科学家为主,同俄、蒙科学家合作,该项目首次对我国科学家难以到达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远东、北冰洋沿岸地区和蒙古国北部等中高纬度地区,以科学目标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和野外观测等手段,针对重点区域,开展点、线、面相结合,多学科、多尺度的大型综合科学考察。填补了我国对俄罗斯高纬度地区缺乏综合科学考察的种种空白。
 
项目重点进行了森林样地、草原样地、土壤样地、河湖水生生物等南北生态样带梯度变化的综合科学考察,获得了系列原始森林、草原、土壤、水化学、鱼类、藻类等的珍贵样品和标本。
 
为建立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南北生态样带梯度标准和东北亚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科学研究平台提供了大量基础科技支撑。
 
我国科学家首次与俄罗斯高纬度地区雅库茨克的野外观测台站建立了合作关系,该野外生态观测站是一个开放的国际生态观测站,有英国、德国、日本、瑞典等国科学家驻站观察实验。
 
项目组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贝加尔湖地区以及蒙古国多个相关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稳定的合作关系,既获得了大量系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资料,又带回了大量俄方与我国在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合作需求意向,为推进中、俄、蒙在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项目成果也将对我国政府与俄罗斯政府开展双边谈判和跨境合作具有重要的价值。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科学家在国内作科研有时也会遇到一些阻挠和不便,此项考察作为跨国联合科学考察项目,在国外碰到的各种困难不难想象。包括科考团队的考察过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野外搭帐篷,行程艰辛危险。
 
最让项目组头痛的是考察成本高,研究经费不足且不能及时到位。由于俄罗斯和蒙古国高纬度地区考察条件艰苦,交通极为不便,物价很高,导致2008年和2009年考察成本大幅增加,两次考察中实际考察经费支出均远超出预算。2009年考察经费为项目组和各课题组分别从其他渠道借支。
 
董锁成建议科技部和中科院等相关部门能够抓住机遇,对这样的基础研究项目按照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给予重点倾斜,长期支持。
 
董锁成说,目前正是我国同俄、蒙科学合作的最佳时机。由于俄、蒙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这个机遇稍纵即逝。加之该区域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社会经济转型迅速,同我国合作潜力巨大。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西方国家,如英语国家合作交流较多,但对俄罗斯的合作交流曾有过中断,同时语言问题也造成了翻译成本过高,影响成果转化和集成。我国目前急需培养懂俄、蒙语言的专业人员。
 
董锁成等同时建议,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成立“东北亚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联合中心”。
 
通过前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组已经在俄罗斯科学院、蒙古国科学院,以及两国的部分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院和蒙古国科学院的相关研究所都希望以本次合作研究为契机,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联合中、俄、蒙和中亚研究机构尽快筹建“东北亚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中心”。
 
目前该中心已经酝酿几年,已有俄、蒙及中亚和韩国40多家国立研究机构积极响应。董锁成认为,该中心如果能够成立,将为东北亚地区资源环境领域学术交流和全球变化研究建立共享平台,提升东北亚地区在全球变化和生态样带中的国际学术地位。
 
董锁成等也建议支持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联合俄罗斯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等机构,举行东北亚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推进东北亚国家在该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项目组也呼吁对基础性工作逐年增加投入,以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