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秉维,男,汉族,广东惠阳(今惠州)人,生于1913年2月1日,2000年12月8日于北京逝世,享年87岁。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地理学家。1953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4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

阅读详细》

 
     
   
     
 
  遵循黄秉维先生的学术思想 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陆地表层碳过程的研究  
          2010-06-11    【关闭】  
 
作者:李克让 邵雪梅 季劲钧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综览地理界一代宗师黄秉维先生60年来的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关于温室气体致暧、气候变化影响和地球表层系统碳过程的研究。这是黄秉维先生后半生在其论箸中一再提及,反复强调和重点关注的领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其重要性,到主要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无不贯穿在黄先生60多年“多学多思,勤奋不懈,寻求真理,锲而不舍”,“勤勤匪懈”,“成竹在胸之中”。

黄先生指出“对于温室气体致暖问题,我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从文献中略有所知。1972年中国科学院恢复工作,各所都在讨论体制和研究课题。我在会上建议以此列入地理研究所计划”,黄先生早在联合国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出版前的1972年9月撰写了一篇“中国土地与能源利用与全球增温”(英文稿)。黄先生特别指出“由于大气中CO2及其他对红外辐射有吸收作用的气体浓度增加有可能引致全球变暖已成为科学界、社会公众、政府所关切的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现在可以确定的,一是大气中CO2对其他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二是这些气体吸收红外射线的性能,三是地球、金星温室悬殊及地球表面温度变化大体上与大气中CO2及CH4含量相呼应。由于温度增高不能不影响降水及其他气候因素,不能不引起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会影响到下世纪末以后相当长的时间”。“中国是占世界人口22%的国家,对这样的问题不能不研究,人云亦去,而应该对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于大气中CO2含量问题,首要“研究的重点应是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一倍会产生什么影响,如地表温度是否增高,其对降水和海面上升的影响等”,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如何对此进行研究呢?黄先生指出“气候变化按自然区划来观察最适宜,因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主要是按温度、水分和地貌条件划分的,而且为中国科学院及业务部门所接受”。不仅如此,黄先生在1990年的论文中,根据IPCC的预计,对中国未来气候、自然区划乃至农作物、冬季取暖等作出了具体的情景预测和分析。在黄先生的指导下,赵名茶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中国自然地带的影响作了具体划分。除此以外,黄先生还指出,“温度增高,而且冬季增高较多。这将有利于作物复种和越冬。大气中二氧化碳增浓一方面能提高植物光合产量,一方面能提高植物用水效率。在气候变化过程中,自然植被将逐渐演替,有些种将逐渐适应,但不能排除有些种会退化死亡”……。在黄先生学术思想的指导下,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林业、海平面、陆地生态系统等的影响研究工作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开展。

除了研究温室气体或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外,黄先生早在1982年和1984年多篇论文中特别深入的提出了如何从根本上研究CO2的来龙去脉,黄先生指出“大气中CO2含量变化,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讨论,至今还是未解决的问题比已解决的问题还多许多。二氧化碳在大气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换,是其中的关键之一。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其数量在自然界中如何可以测得大致可靠的数值”。黄先生在多篇论文中一再具体明确的指出,“计算生态系统碳收支或碳素平衡必须获取以下数据,即生态系统中①碳素实存量;②毛光合固碳量;③净光合固碳量;④自氧呼吸量;⑤异氧呼吸量;⑥总呼吸量;⑦净碳产量”。这几种数据或要素,正是近代所有生态系统网站,生物地球化学或碳循环模式必须观测和计算分析的最重要的物理量。不仅如此,黄先生还指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之间,数据差异很大”“即使同一类型,不同年龄,或同一年龄,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也差异不少”。因此,在观测或研究时必须注意各类生态系统上述物理量不同时间、地点或年龄的差异。

生态系统、地球表层系统或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课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黄先生倡导的“自然地理学的三个方向,即分别研究在现代地理环境中进行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陆地表层系统碳过程研究中需要研究的关键的科学问题。黄先生进一步指出“地球表层,此层中的事物互相关联,形成一个巨系统”。“地球表层中,人类,其它生物及非生物因素互相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必须“研究陆界、水界、气界与生物界相互关系”,特别是“研究几个界之间的物质能量变换”。地球表层系统的变化主要决定于包含热量、水分、物质、温室气体交换的物理气候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日地关系、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下的响应。这一思想构成了IGBP GAIM等许多国际计划的核心框架,与黄先生一再强调指出的学术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在地球表层系统碳过程的研究中应寻求建立物理气候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系统真正紧密耦合的模式。

为了建立上述模式,观测和实验研究是不可缺少的。黄先生指出“在目前,要深入提高,首先要做好点的试验观测。没有点的试验,得出一些参数,了解一些自然过程的规律性,区域考虑所能提出的东西只能是浮泛的,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应当“吸收数学、物理学、化学的知识来建立观测、分析、实验的技术,其中有许多是在其他自然历史科学中业已建立的技术”。“应当有一些将零金碎玉集腋成裘,具有合理的精确性和综合性的试验观测,按需要确定连续观测的时间”。总之,概括起来,根据黄先生的学术思想,陆地表层系统碳过程的研究应重点集中在观测和耦合模式研究两个方面,其中,观测研究是基础,模式研究是关键。观测(包括通量、遥感和长期定位观测等各种方法)不仅可以用来分析研究碳循环的过程、机理、碳源碳汇分布等,为建立、改进和发展模式打下基础,由观测获得的数据集,亦可用作驱动和验证模型的输入和验证数据集。可见,观测与模型研究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和缺一不可的。

除了弄清温室气体的影响和温室气体的来龙去脉外,对策研究也是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黄先生指出,“我们还必须积极而认真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因为:①我们不能只顾中国,而不顾人类的多数;②我们不能只看到2100年,以后温室效应继续加强,如果不是处于中全新世暖期以后自然降温阶段,又不及早绸缪 ,终将酿成大祸;③虽然南极西冰原解体的可能性很小,但不是一定没有此可能性,仍应注意遏制温度上升,以策万全”。“我们应采取什么行动呢?”“一是消除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增加的根源”,“唯一抉择,是釜底抽薪,尽早采取措施,尽早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衡以地理环境,现有技术及技术进展,这是可能的”。“二是对付温室效应的结果。前者是全球性的,后者是区域性的。采取行动要付出代价,采取等待方针也要付出等待代价”……。总之,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土地管理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是当前全球碳循环的又一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研究了通过改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和控制土地利用变化等可能造成的碳保存和吸收的潜力,为减少碳源增大碳汇的对策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根据黄先生的学术思想,亦可在农林牧、能源利用等许多方面采取对策。

(作者写于2003年,原载于《高山仰止 风范长存——纪念黄秉维先生诞辰90周年文集》,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