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我国现代地理科学一代宗师黄秉维先生90诞辰即将来到,作为黄秉维先生的学生,我重温他孜孜不倦的教诲,心潮澎湃,回忆万千。黄先生严谨治学、为人正直、生活简朴、淡泊名利。他渊博的知识、孜孜不倦的教诲,使人心悦诚服。
1956年9月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南京本部,黄先生逐个召见了我们新分配到所的年轻人。金秋时节的一个上午,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第一次见到了黄先生。他和蔼地讲述了地理所的研究工作方向,仔细询问了我的研究志向。当我表示对自然地理学中水文研究的兴趣后,黄先生立即为我选择了这一方向并决定派我到北京地理所工作站的水文组工作。这就决定了我一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学术生涯。
黄先生重视年轻人的志向,鼓励年轻人进取,使我们得到成长,使我终身难忘。从1957年开始,我参加了黄先生主持的中国科学院重中之重项目“中国自然区划”的“水文区划”辅助工作,有较多的机会聆听黄先生的学术思想,作为一个刚刚入门的学子,能够在工作中受到黄先生的启迪,是我莫大荣幸。黄先生高瞻远瞩阐明了自然地带的水、热平衡原理,是“自然区划—水文区划”的主要依据。水、热平衡至今还是国际研究的前缘,也是现代生态学中生态区划的一个基础。对比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WCRP/GEWEX计划,黄先生提出的理论建树要比它早30年。50年代后期,黄先生在指导“中国水文区划”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地理所陆地水文研究的方向。他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前副院长谢家泽教授共同策划和推动了“大搞水平衡,攻破蒸发关”。在官厅水库,首次建立了我国大型的蒸发站,专门从事水面与农田蒸发规律研究。为了在地理所加强这一研究,把原来的水文研究组扩建为“陆地水文室” 。黄先生不仅提出了“攻破蒸发关”,还从水文学全面发展的角度,强调了降雨径流过程的研究,即径流形成。在国内最早倡导从坡面到流域研究自然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形成过程的影响。1957年和1959年分别派年轻研究人员李涛和我到前苏联留学,学习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和降雨径流形成过程。并于1960年在地理所陆地水文室建立了径流形成研究组,形成了蒸发、降雨、径流陆地水文循环研究的格局。使我国水平衡与水循环的研究早于联合国教科文的国际水文十年(IHD、1965-1974)、国际水文计划(IHP,1975年至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水文循环、生物圈方面(BAHC,1990-2002)等国际科学计划。延续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水循环成为方向性和前缘性创新项目。由此可见,黄先生高瞻远瞩、明察秋毫的洞察力是多么的深远。
在纪念黄先生诞辰90周年的时候,我想到陶渊明的两句话“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用来表示我对黄先生的敬意。
(作者写于2003年,原载于《高山仰止 风范长存——纪念黄秉维先生诞辰90周年文集》,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