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八——进入南迦巴瓦峰的怀抱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逸畴)
 
  南迦巴瓦峰屹立在藏东南群峰之上,是西藏有名的雪山之一。它险峻尖矗,气势雄伟,神秘莫测,平日很少露出真面目。
 
  南迦巴瓦峰为什么轻易不露真相呢?原来,南迦巴瓦峰北靠高原,南临印度平原,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控制着这里,因此,它的南北坡具有湿润、半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雨雪丰富。一年之中,特别是雨季,山头终日云雾缭绕。山麓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更是水汽北上的主要通道。早晨迎着初升太阳的朝霞,可以看到白茫茫、严实实的云海翻腾着塞满谷地,远山墨黑,近山青黛。太阳升起后,地面很快增温,云海无穷变幻。一股股气流由下向上,飘逸扩散,有的翻山越界急骤下落,形成一股股云的瀑布;有的似飘带绕山而转。南迦巴瓦峰之巅白雪皑皑,云雾有时在山下蒸腾而起,从它锥形的峰顶冒出,犹如火山喷发的烟云一样;有时又会在顶峰上卷起漩涡,变幻无穷;有时又受高空西风较长时间的固定吹扬,使峰顶白云如带、如旗,构成旗云奇观。山下的云雾不时透过碧绿的林海冉冉升起,万千气象,如梦幻仙境般,更衬托出南迦巴瓦峰的莫测神奇和无比的瑰丽壮观。要想一睹南迦巴瓦峰的芳容,以9~11月或3~5月为最佳时节。
 
 
向南迦巴瓦峰挺进
 
  我们在南迦巴瓦峰西坡海拔3 520米的接地当嘎建立了大本营,天气晴朗时能见度极好,从这里仰望南迦巴瓦峰,似乎可以摸得到它。南迦巴瓦峰的主峰呈三角形,高耸险峻,直插云霄,它近于南北走向的两翼,峰峦起伏绵延十多千米。山脊上的冰雪闪烁着冷青的亮光,好似飞舞的银蛇。其中西北翼山脊有好几座7 000米以上的高峰峥嵘突兀,最后没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西南翼中间隔着凹下去的南坳与7 043米的乃彭峰平台相连。乃彭峰平台长7~8千米,是个向南西倾斜的平台,平台上覆盖着上百米厚的冰雪,是以前几次攀登南迦巴瓦峰必达的依托之地。平台西南几经起伏,中间有海拔4 000~5 500米之间的那木拉、多雄拉、德阳拉等山口,构成贯通喜马拉雅山南北人类活动的主要通道。南迦巴瓦峰的西坡,山体是一系列刀切似的峭壁陡崖,几条冰川宛如瀑布飞泻而下,雪崩冰崩的滑道似刀刻一般清晰可见,在阳光下反射出道道寒光,令人触目惊心。
 
 
架梯桥通过乃彭峰上的冰裂缝
 
  组成南迦巴瓦峰的岩石是一套变质岩系,其中包括有千枚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变粒岩、大理岩、榴辉一榴闪岩、石英岩和矽嘎岩等,是一套中深程度的变质岩系,绝无沉积岩发现。它们在南迦巴瓦峰从上到下层层堆积,就像不同色调的千层糕一样。南迦巴瓦峰地层(混合片麻岩层)就是受到南坳断裂的错断而向上作急仰冲的向斜南翼,包括南迦巴瓦峰在内的西北山脊诸峰如7 344峰、7 146峰(朗加堡)等都是褶皱岩层直立部分坚硬岩性地层组成的耸立峰体;过南坳南侧的乃彭峰平台又明显是一个宽缓的向斜构造,它与南迦巴瓦峰的构造完全不连续,凹下去的南坳明显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的断裂带所在。对南迦巴瓦峰变质岩系岩层用铷锶全岩等时线法测得的绝对年龄是749.38±37.22百万年,这是目前我国喜马拉雅山一侧获得的最老年龄值,属前寒武纪地层,表明它是古印度陆块的一部分,南迦巴瓦峰地区脱离海水成陆的时间很早,后来又经过一系列的构造运动,岩层多次变质,南迦巴瓦峰本身就是在新构造时期的板块作用中,由强烈断块隆起的山体。
 
  就南迦巴瓦峰所处地理位置和地形看,攀登南迦巴瓦峰只能首先从西坡开始。西坡山麓的雅鲁藏布江边,海拔不过2 800米左右,它距离南迦巴瓦峰峰顶水平距离不足10千米,两者高差竟达5 000米。而南迦巴瓦峰的东南坡更甚,两者水平距离不足40千米,雅鲁藏布江边的希让村江面海拔不过580米,相对于南迦巴瓦峰顶高差竟达7 000米。所以无论哪一坡,比起珠穆朗玛峰的攀登条件,难度系数都要大得多。要知道,从北坡攀登珠峰,从大本营绒布寺海拔5 000米算起到珠峰顶,相对高度也不足3 500米。而南迦巴瓦峰的地形陡峻,相对切割度大,攀登距离长,地形崎岖,从下往上运送物资全靠民工搬运,十分困难。海拔5 000米以上,山势特别陡峭,上面近3 000米高程,皆是裸岩陡壁、冰川和积雪,民工无法逾越,运输物资就全靠登山运动员自己了。这样既增加了运动员的负担,又加大了他们的体力消耗,延长了攀登时间。如沿着则隆弄沟到其源头,谷底海拔4 500多米,往上两坡尽是受断层切割的裸岩陡崖,从此直插上南坳,全凭冒险的岩石攀登作业,对我国比较习惯于冰雪操作的登山运动员来说,无论攀登和运送物资,都将是一道难关。假如从路口曲源头冰雪盆地向上攀上乃彭峰,就要从乃彭峰平台西南尾端陡崖直上(喇叭口),近千米直上直下的距离上有着众多溜雪崩雪的危险。
 
 
站在乃彭峰(海拔7 430米)顶上看南迦巴瓦峰近在咫尺
 
  攀上乃彭峰平台,通行难度更大,有的地方不得不架桥或绕道。到达乃彭峰峰顶后,看南迦巴瓦峰已近在咫尺,似乎伸手就可碰到它,但要到“伸手可及"的南迦巴瓦峰,非得先要下南坳不可。从乃彭峰下南坳,是近300米直上直下的裸壁,也是一处极大的难关。无论哪条攀登路线,南坳是必经之路,又是过渡点、缓冲点。我们所指地形陡峭、相对高差大,更多的还是指从南坳直上南迦巴瓦峰顶这段高差1 100米的陡直坡地,它坡面的角度平均在50°以上,急斜直上,没有一处可以落脚设营的地方,相对攀登距离就拉长了,几乎步步要面临大风劲吹和冰崩雪崩的危险。这一溜冰雪坡就是南迦巴瓦峰东南朝向几条主要山谷冰川的源头,坡上雪檐张牙舞爪,冰崩雪崩十分频繁。看来,要登上南迦巴瓦峰,必须抓好天气预报,抓住好时机,步步为营,敢于冒险突击,才能一举成功。南迦巴瓦峰的东坡面临雅鲁藏布江西侧的原始森林带,沟谷切割纵横,登攀距离长,通行十分困难;其北坡、西坡则斜向延伸着一系列7 000米以上的多个高峰的刃状山脊,理想的攀登路线很难找到。
 
 
(作者简介:杨逸畴,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先后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论证和发现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