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研究中心2024年度总结会顺利举行
2025年1月24日,地理资源所地理标志研究中心2024年度总结会成功召开。所领导、中国地理学会领导,以及“地标生境”案例首席专家参与了总结交流与讨论。中心副主任王振波研究员主持了会议。
地理标志研究中心主任宋献方研究员进行了2024年度工作总结。他指出,中心的任务和目标是以探讨地理标志为核心的现代综合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工程、标准和文化为一体的地理多样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创建地理标志科学研究理论,创新与推广“地标生境”新质生产力技术方案。同时,中心还积极开展地理标志系列标准研究,研发“地标生境”观测设备,搭建“‘地标生境’地面站观测网络”,利用科技手段保护和改善地理标志产品的生态环境,挖掘地理标志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助力“两山”转化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王振波介绍了2025年度的工作计划。他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中心将重点从国际业务、国内业务、科学研究、团队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继续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全领域合作,以“地标生境”新质生产力优势,进一步提升地理资源所和中国在全球“一国一品”倡议中的话语权。中心将继续传承科学家精神,践行“两山”理念,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首席科学家刘闯研究员作了题为“‘地标生境’领域需要地理科技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她认为,地理资源所和地理学会联合提出的“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2021 - 2030 年十年行动计划的核心,在于强调地理科学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地标生境”技术和方法论面向国家和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地理科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需求,给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综合地理学解决方案。
地理资源所副所长苏奋振从三个方面对中心过去一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一,地理标志的研究让地理学产生了新的领域和发展空间。地理标志不仅限于农产品,还包含旅游标志、文化标志、村落历史以及区域资源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地理的独特表现,值得深入研究。第二,中心将地理学研究脉络延长,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蔓延至整片国土,扩展到应用领域。第三,通过地理标志构建出新的地理标准和地理特征网络,极具指标特性,为地理学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他希望,地理资源所作为牵头单位推进这项工作,要更好地承担推动地理学深入发展的重要职责。
中国地理学会党委副书记、常务理事张国友对地理标志研究中心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地理标志研究中心应强化内容扩展,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第二,要加强地理研究,将工作重点更加具象化到优质地理产品的标准体系制订方面;第三,积极通过多种渠道申请科研项目,做好科学研究;第四,希望地理标志研究中心量力而行,要坚持底线,避免盲目扩张。他表示,中国地理学会将全面支持中心发展,通过成立学会地理标志分支机构、组织外围科研人员参与等形式帮助“地标生境”案例研究。
科研处处长吕爱锋强调了中心学科交叉定位的重要性以及尽快完善章程的必要性,鼓励中心做好学术研究和标准化工作,积极争取基金支持。对外合作处处长于伯华肯定了中心过去一年中在国际合作和院地合作工作中做出的贡献,希望继续扩展工作范围,挖掘合作深度,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高理论水平。乐安竹笋亚热带山地案例首席专家颜伶媛博士代表案例首席分享了她参与“地标生境”案例的经历与感悟。最后,宋献方在总结中表示,中心将秉承地理资源所求是精神,承担地理学发展的历史责任,抢占“地标生境”新质生产力科技制高点,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地理力量。
部分参会代表会后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