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鸟瞰地球的梦——北京电视台专访陈述彭院士

 
2004年7月23日
 
采访提纲
  1954年,一位年轻的中国地理学家,绘制了20多幅中国的鸟瞰地图。它的科学性和独创性,在当时的地图学界引起轩然大波。而在以后的岁月中,他不仅编制了划时代的中国大地图集,而且更上重霄九,鸟瞰地球。开拓了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新领域。
作为中国遥感的一代宗师,陈述彭院士从80年代开始,致力于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主持了国家几个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求从太空得来的信息服务于国民经济。关注“数字地球”战略,建立地球信息科学,成为他新的追求。
专访主持人:曾  涛
    者:陈丽娜
    问:陈述彭
 
 
一、从太空鸟瞰中国的梦想
 
1、1954年,您绘制出了中国鸟瞰图,当时这一成果获得了很多不同意见,为什么当时会有这样多的不同意见?
 
  那是50年前的一次历史的误会。
  鸟瞰地图是一种立体的、地球弧面的臆念地图,它超越了在二维平面上、上北下南的阅读地图的传统习惯,一时看不惯。
  超前的理念,违背了当时大家公认的游戏规则,暂时不能为公众所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后来,从人造卫星遥感得到了证实,就认可了。美国地理学会不是发给了奖章,表彰的就是那种敢于吃螃蟹的人。今年,阿波罗登月已经30周年了。
 
2、竺可桢先生是对您有深刻影响的一位科学巨匠,他曾将您绘制的浙江大学校园鸟瞰图挂在办公室里让人欣赏。浙江大学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摇篮之一,您的师友对您的影响最大的有哪些方面?
 
  竺可桢先生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我从入学到留任助教、讲师;竺老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我又继续在他的指导和领导下工作了近30年。他的身教言传,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浙江大学西迁到广西、贵州,被称为“流亡大学”。竺老鼓励我们学习徐霞客的毅力和精神,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提倡科学、民主的“求实精神”。
  当时浙江大学被誉为“东方的剑桥”,名家云集。史地系的老师给我们讲授地球演化的历史、自然演化的过程、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大开眼界,为我后来建立时间与空间互相转换的观念——其实质就是今天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我今天学习科学发展观,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3、我们从您的一些素描作品中发现一个地理学家对地形的直觉把握,当时在没有航空条件下靠什么完成这样的鸟瞰图,是不是也有直觉的能力?
 
  从“地学素描”到“鸟瞰地图”。既要有直觉的、实践的体验;又要有抽象的图像思维的能力。来自现实而又高于现实。
  如果,缺乏对自然界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把握自然界的特征,提炼出它的规律,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