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著《梦溪笔谈》作者——沈括

    沈括(1031—1095) ,中国北宋科学家、地理学家,字存中,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曾任察访使、安抚使、翰林院学士、集贤院学士、龙图阁直学士等。
 
    沈括在任职期间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元丰五年(1082)被贬。1087年完成了《天下州县图》,1088年迁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专心著作,写成了闻名世界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补笔谈》、《续笔谈》。《梦溪笔谈》原作30卷,现传本作26卷,内容包括天、地、生、数、理、化、文学、艺术等。沈括学识渊博,猎涉许多学科领域,他一生著作很多,除《梦溪笔谈》外,还有35种,可惜大都失传或残缺。   
 
    沈括在地理学上的主要贡献
  • 在世界上最早用实验验证磁针“能指南,常微偏东”,发现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有一磁偏角。
  • 熙宁五年(1072)测量汴河(唐、宋人称通济渠东段为汴河,宋以后堙废)下游地势,从今开封上善门起,到今江苏盱眙淮河口止,用分层筑堰法测得总长为840里130步,高差19丈4尺8寸6分。这种测量方法在世界测量史上是首创。
  • 在视察边防时,用面糊或蜡、木屑在木板上把看到的山川地势制成模型,然后再复制成木刻模型。这种木刻地形模型比欧洲最早的地形模型早700多年。
  • 继承裴秀的“制图六体”,编绘《天下州县图》(已失传),资料丰富,精度较高。
  • 会简单预报天气,懂得虹的成因以及大气中的折射原理,批驳了海市乃“蛟蜃之气所为”的迷信观点;所记载的陆龙卷对世界陆龙卷的地区分布有重大意义;提出物候随高度、生物品种、纬度高低、人类生产活动而变化的理论。
  • 对流水侵蚀作用的论述比英国J.赫顿早600多年。
  • 最早对华北平原的成因做出科学的解释。
  • 对经济地理和城市也有较精辟的论述。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