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季风?

  Monsoon一词源于阿拉伯语,意为季节,最初用于阿拉伯海上风的变化。中世纪时当地商人在航海中发现,每年可观测到两种盛行气流交替出现:4~9月吹西南风,10月至翌年3月吹东北风,即是最早的季风含义。   

  17世纪,哈雷首先对季风现象作出物理解释,认为海陆热力差异为季风形成的原因。冬季大陆冷却比海洋快,大陆上气压高,海洋上气压低,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相反,风由海洋吹向大陆,这样就形成了季风环流。   

  20世纪50年代初,弗洛恩、赫罗莫夫都提出季风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引起的。197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强调青藏高原在季风形成中的作用。   

  对季风的理解,概括起来分为两大类:

  1.只考虑现象,如认为季风是“在一年内风向改变二次的季节性的风”。泛指任何季节性的风,故出现了行星季风、平流层季风等;

  2.除考虑现象,还考虑季风现象产生的物理本质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如认为季风必须是风向或气压系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同时随着这些变化,天气气候也将发生明显改变。以印度的季风最为典型。

  全球季风区所包括的范围表明,季风主要出现在热带和副热带,尤以亚洲南部和东部最为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及印度半岛都位于季风明显区内。

  (摘编自《现代地理学辞典》)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