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有近40万平方千米,其中有70%以上的地面覆盖着厚厚的黄土,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典型的黄土地形分布区。置身那里,便可见到处是一片黄色,地面起伏如波浪,其间镌刻着重叠的深沟,沟壁直立,沟深数十米至百米以上。站在沟底仰望,只见一线蓝天;站在高处,则见墚峁起伏,如万象齐奔。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黄土高原深厚黄土的来源,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有说服力。风成说认为,黄土的老家在中国西北以及中亚的干旱沙漠地区。那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间冷却收缩,天长日久被风化成石块、沙子和粘土。每逢冬春季节,强劲的西北风携带着细小的粉沙和粘土,向东南飞扬,直至风力减弱或遇到高大的秦岭山脉的阻挡,便停留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黄土堆积的厚度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颗粒变细,就是风成说的证明。至于较粗大的石块,风吹不动,就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聚成片片沙漠。
  
  黄土颗粒较细,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即便在土层崩塌的时候,还能保持棱柱形的整体。黄土中含有较多的碳酸钙质,它起着胶结土粒的作用。但它极易溶解于水,这样就造成了黄土在雨水中容易分散和冲失的特性。  
 
  黄土高原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所以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特别强烈。地面上只要出现哪怕是很细的沟,当夏季暴雨多时也会很快加深、扩展,沟头向上不断延伸,最后发展成沟壑。一道道沟壑就这样不断地切割、肢解着黄土高原,并把大量泥沙带到黄河下游去。
 
 
  (摘自《地理博物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