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尼雅行之六——清理保护墓地所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逸畴)
 
    今天骑上骆驼继续北行考察,在茫茫的沙海中转悠着。好在有沙比提和阿赫曼提两位老尼雅指路,我们不怕迷失方向。上午天气好极了,微风飒飒,阳光斜照,起伏的沙丘留下长长的影子,立体感很强。上午10点钟以前是照相最理想的时刻,沙漠腹地宏伟粗犷的真貌都留在我的胶卷上了。就在沙丘中间,有一块块暴露出的地面,这是灰白色河湖堆积物组成的阶地面了。上面散布着不少木块,老沙指着说,这里就是一片古墓葬地了,散布着的木材是棺木。于是大家赶紧跳下骆驼,在沙丘间观察寻觅着。维族的老沙和老阿似乎眼睛特别尖,在地面东扒扒、西看看,一会儿竟捡了不少珠子,有红的、黄的、蓝的、白的、带条纹的,各种颜色都有,这些珠子是玻璃质、玛瑙质的,中空,显然是古尼雅人的装饰料珠。老沙说:这些都是墓中的随葬品,每次风吹刮过后,它们就会暴露到地面来,几乎每次来都会有收获,当然大量的墓是被沙丘覆盖了。当年他们曾在这里发掘了一处,抬回去一具完整的木乃伊(干尸),现存放在考古所陈列馆内。我们看到一处暴露于地表的棺木,竟是一段中空的大胡杨木,尸体就是塞在其中风干成了木乃伊的。老阿说这种葬法也是常见的。我说这应该叫独特的独木棺了吧!我们在这独木棺材旁,看到了一缕缕红色的绸布、橘黄色的裹腿麻布和一缕缕金色的头发。在沙丘地面飘着,老阿说这肯定是一具木乃伊了,也是被风吹得暴露出来了。对此情况我们当天返回营地向队里作了汇报,队里立即决定明天由考古人员对此墓进行保护性清理。 
 
 
各色料珠
 
    第二天我们又来到了那个墓前,叫民工把周围的沙往外扒了扒。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小王、小佟跪在地上,手持小铲和刷子小心翼翼地开始清理,先把丝织衣服周围的沙土清理掉,再把衣服上的沙子刷掉,但衣服下面竟没有什么东西。我们推断这个墓是被人挖掘翻动过了。衣服清理出来后,我们按原样照了相,然后向边上挖了挖,果然露出了一具缺头的木乃伊,干缩的皮肤包在骨头上,露出一条条弧形肋骨,还有脊椎骨,两条瘦腿骨伸出老远,是趴着的姿势,身上有的地方裹着红黄色的绸布和麻片。一切迹象表明这个墓的确是被翻动过的。风沙刮个不停,我们赶紧照相、记录、定位,然后取了衣服和棺木的样(以备带回去做C14分析,鉴定年代)。最后按原样用沙把木乃伊埋好,让他入土为安。多次到过这里的老阿在附近沙丘间洼地地面细细地搜索着,找到一个长椭圆形,中有小孔、有蓝白圈的东西。另外不远处的红柳包旁又看到白色风化的一个头颅骨和一块腿髌骨,在枯死的红柳枝间绊着一团棕黄色的头发。民工拿起来一看,竟是一团长长的发辫,他们用维语说,这是“洋杠子”的头发 (意即女人的头发)。
    
 
裸露的枯骨
 
    在我们离开墓地往回走的路上,离大佛塔约500米处的一处红柳固定沙包上, 也躺着一具完整的人骨架。眼尖的驼工还在沙包旁边的风蚀沙地上看到一个完整的红陶壶,里面全是草和沙土。大家高兴极了,抢着原地照相,然后把它仔细地包起来,说这文物完整,完全可以直接当文物展出。陶壶赤红色,用土烧制,中间夹有大量黑白色的粗砂,在天长日久的风化作用下,壶的表面已层层剥离,可见沙漠中风化作用是十分强烈的。这里沙包亦处在古河岸上,风集中侵蚀河岸,形成许多奇形怪状的台、桌状、金字塔状地貌,十分醒目。显然,这里河岸也是一处墓地,受风的侵蚀,墓地文物多有暴露。   
 
 
考察人 骆驼 古民居遗址
 
    干尸和枯骸历来已多有发现,从人类学角度探讨,有的学者推测尼雅人是汉代活跃在西域的塞种人(白种人);但也有人根据废墟中发现的希腊造型艺术的木雕和佉卢文木简,认为他们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时留下的混血后代。也有人根据佉卢文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是贵霜帝国的一种文字,公元2~4世纪流行于尼雅、楼兰和和田等地,因此认为尼雅人是贵霜帝国的后裔。到底如何?包括尼雅人是否是因一种突发的灾难而毁灭的,都还是一个不解的谜,需要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去探索。
 
 
(作者简介:杨逸畴,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先后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论证和发现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