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尼雅行之二——坎坷尼雅路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逸畴)
 
    一队五六十人的庞大队伍,离开民丰绿洲沿着尼雅河绿色走廊北行,先到尼雅河在沙漠腹地尽头的大麻扎村,随后在四台沙漠车的轰隆吼叫声中,车轮驶向再无人烟的茫茫沙海。从此只有无尽的沙丘、坟冢状孤峙的红柳沙包和凄凉惨立的胡杨枯木,满目荒凉、单调、孤寂。在离开大麻扎时,已是金秋,尼雅河绿色走廊里的胡杨叶已经金黄。知道前去将深入“死亡之海”的腹地,最后看一眼那金色的胡杨,心头骤然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当然同时我们也更感到自豪,我们要去从事把尼雅推向世界的崇高事业!   
 
    我们这次有四台沙漠车,可以说是拥有了进入沙漠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了。从大麻扎到尼雅遗址中心的大佛塔,不过三十几千米的距离,原以为要不了几个钟点,当天是笃定能赶到。不想事出意料,沙漠之路的坎坷远要超出我们的想象,结果我们竟走了两天半才到达目的地。   
 
    事实上,进入沙漠之路是没有的,只能说路在我们脚下,在我们车轮子下面。因为风沙地貌的变化之大,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今年走过的路,经过一年风的改造,明年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像当地老乡告诫我们的那样:沙漠中刮起风来一个个沙包都会搬家的。在尼雅这样的沙漠腹地,风沙大的时候,大风能卷起整整一个沙包,让它搬家,然后一下又把那个沙包摔下来,把正在躲避风暴的人畜埋在下面,被埋的人畜绝无生还的可能。因此在沙漠里走老路只能定个大概方向,绝不可能依原路而行。我们今年进入沙漠在这方面吃尽了苦头。过去一年风沙特别大,明明是去年走过的畅通之路,今年却是大沙丘横亘着,还有的地方变成了深洼的风蚀凹地。许多地段必须有人下来探路,引导汽车慢慢觅路前进。
  
 
沙漠车进尼雅
 
 
沙漠车 骆驼 考察人
 
    尽管我们乘坐的是号称独一无二的沙漠车(德制UNIMOG2150L),但它深入大沙漠后却在沙丘的海洋里颠簸,犹如一叶小丹,上下起伏、左右摇晃,大起大落,着实有些惊心动魄。有的沙丘丘高坡陡,车子一下子冲不上去,要反复倒车好几次才能冲上去。有时整个车轮陷入沙中,原地直打转,我们不得不下来挖沙,折胡杨、红柳枯枝垫在车轮下,有时甚至还要集体推车。我们就这样停停歇歇挣扎着前进着,不时还要派人下来找路、引路,通过一道道沙丘的难关。虽然慢得像蜗牛一样,但我们始终向尼雅坚定不移地前进着。就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好事多磨嘛! 我们四辆沙漠车中有一辆仿制国产沙漠车,是装有7吨淡水的水罐车,这是我们深入沙漠工作生命的源泉和保障。可是它终究不过关,挣扎着在沙漠中走了不到6千米,马达就烧坏了,我们不得不把它弃在路旁。这时太阳已下山,我们只得在此宿营,许多人露宿于沙丘上。水罐车的半路抛锚,给我们以后在沙漠腹地的考察增加了不少麻烦。第二天,剩下的三辆车继续前进,中间一辆十多米长的物资车,因为车身过长,转动不方便,又负重载,一下陷在沙窝里出不来了。经过大家挖垫,总算勉强冲出沙窝,没走几步,车肚下备用的大轮胎就掉了下来,一看,原来在此之前陷入沙窝时,底盘都没入沙下,汽车反复冲退,备用轮胎的固定螺丝全部折断了。大轮胎很重,几个人都抬不动,没奈何我们也不得不把它弃于路旁。司机直求神明保佑,说以后在沙漠中轮胎千万不要坏了,因为备用轮胎没有了。并说,沙漠中摩擦惊人,一个轮胎跑不了几个月就磨光报废,一年的轮胎钱就要上万元。第二天走到傍晚,几乎要看到尼雅的大佛塔了,物资车又一次严重陷入沙窝,我们又不得不就地露天宿营,而当晚我们在民丰雇用的12峰骆驼也赶到了营地。如此看来,在沙漠中汽车竟是走不过骆驼的了。这样,直到第三天中午,我们才赶到了目的地——大佛塔。   
 
    坎坷尼雅路,不但是指进入尼雅的坎坷和艰辛,也包括我们以后工作中的艰辛。到达尼雅后,见周围全是流动沙丘,这是真正的沙漠腹地了。要开展工作,沙漠车也无能为力。因此我们在沙海中以大佛塔为中心,骑着骆驼进行考察。    
 
 
驼铃伴我进沙漠
 
    但是谈何容易,因为骆驼也不是好骑的。首先,骑骆驼要冒一定的风险。骆驼在动物中是庞然大物,它的躯体高有两米多,你骑上骆驼就像把你托起在半空中一样。特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骆驼,夏天一般都要赶到昆仑山上去放牧避暑,我们雇用的骆驼刚从昆仑山赶下来,野性特别大,而且到了沙漠里才发现12峰骆驼中竟有一半怀孕了。于是骆驼也分外娇气了,每3天一定要饮一次水,使用时也不能太疲劳了,否则很容易流产。骆驼有专门的驼工管理,如果没有驼工帮助,我们生人根本上不了它的身。而且这庞然大物特别机警,有时发起脾气来连驼工也无可奈何,可怕得很。开始我们不知道,把空水壶等什物挂在骆驼身上,骆驼一走当当直响,吓得骆驼直跳,把背上的驮物全部掀翻在地。人要骑在上面就不堪设想了。有的人穿着大红的信号服去骑骆驼,红色的东西在骆驼眼前一晃动,骆驼就被吓得直跳,根本别想骑上去了。有时人已骑在骆驼身上,而骆驼发了脾气,当驼工打它时,它竟会连蹦带跳,将人从驼背上摔出老远,还一面叫着,一面弯过头来对着人喷出胃中的食物,腥臭难闻,搞得人狼狈不堪。所以我们骑骆驼总是提心吊胆,不敢有丝毫大意,总是要让驼工牵住,在吆喝声中让骆驼跪伏地上,然后爬上驼背,两手前后紧紧抓住驼鞍,然后驼工一声吼,骆驼就会前腿跪着,后腿猛然挺起,接着前腿又直立起来。这时人坐在上面,前倾后仰,大起大落,是最容易摔下来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徒步与驼行
 
    其次,由于骑骆驼如此困难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而我们的工作要求我们随时观察、记录、测量、照相、采样等,骑在骆驼上当然是不能完成的。而驾驭骆驼的能力又完全控制在驼工手里,于是停停歇歇,骑上骑下,好不麻烦。骑驼工作,以骑代步,你就要特别有耐心,可以说是一点脾气都不能有的。因为骆驼走路四平八稳,专捡沙丘间平缓的洼地绕行,从不慌忙,实在是慢得很,一天走十多小时,也就走12~15千米的路程。而沙漠的骄阳天天依旧,会晒得你浑身冒油。前倾后仰的不规则大起伏运动会使你腰酸屁股痛,极易疲劳。一天下来,一下骆驼两条腿都无法走路了。三天下来,我的小腿肚已磨得又红又肿。因此,到第四天,我是宁愿跟着骆驼步行工作了,美其名日:换换口味,解放一下肢体。   
 
    沙漠中热浪蒸腾,人和骆驼仿佛置身于烤箱内,身体因缺水,嘴唇干裂得渗出了殷殷的鲜血。此时多么想饮一杯清水,润润干渴的喉咙,但我们总是尽量忍耐。因为一天两瓶矿泉水是定量供应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动用它的。    
 
    有一天中午,突然狂风大作,黄沙弥漫。细看那一座座高大的沙丘,顶部的沙子宛如黄绸带随风飘动。太阳不再是明晃晃的,变成了淡蓝色。无孔不入的沙子,不仅钻进我们的鼻孔、耳孔、嘴里,而且堆积在眉毛上,连密封很好的相机也饱受沙害。对焦距时,相机被拧得嘎吱嘎吱直响,直让人心疼。
 
 
(作者简介:杨逸畴,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先后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论证和发现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