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逸畴)
尼雅,地处亚洲腹地古丝绸之路南路中段,今和田地区民丰县北130余千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心。从历史上看,它西承印度、巴基斯坦,东启(联)西安直到日本奈良,处于佛教的传播、交会融合和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地理位置。近2000年来,它一直销声匿迹在沙漠之中,留下了不尽悬念。根据已有史料和考古发掘资料,绝大部分人认为它就是古丝绸之路上西域三十六国中的精绝国所在。最早的史籍《汉书·西域传》中是这样记载的:“……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讲得很清楚,精绝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一个经济、政治实体,它实在是塔里木盆地曾经有过的古代文明、古代“丝路”上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范例。随后,《大唐西域记》中这样写道:“媲摩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惟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蔫……”反映了当时尼雅一带的自然环境、沼泽植被都是很好的。可以设想当时的沙漠化决不像今天这样严重,否则人们绝不会把城堡建立在那里。汉唐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扩大,流往下游的水量逐渐减少,农田势必向水源丰富的中游地区迁移,造成流往下游的水量更为减少,从而导致环境的更加退化,农田荒弃。沙土上层失去植被覆盖后,在风力作用下,土地开始沙化,最后变成以沙丘为主的沙漠环境。尼雅河、克里雅河下游三角洲上的精绝国和喀拉墩就是这样被黄沙掩埋消失,演变成为吹扬灌丛沙堆或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交错分布的沙漠景观地区。
历经千年风沙,古精绝国无处可寻,只见到一片狼藉的民居遗址
追踪历史,明清以来就有不少文史学家对两千年前西域文明的消失作过研究和推敲。20世纪初,英国冒险家斯坦因先后于1901年、1906年、1913年闯进尼雅进行考古发掘,先后收集了700多件佉卢文木简、50多件汉文木简等各种遗物,并著有《古代和阗》、《西域》和《亚洲腹地》等专著,曾一度使尼雅震惊了世界。1909年,日本大谷探险队曾到过这里,但详细情况不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曾对尼雅遗址进行了考察和发掘,发掘了夫妇合葬墓,发现有“万世如意”字样的衣服和有菩萨像的布等。但总的说来,自斯坦因以后,尼雅又被冷落了近一个世纪。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靠着日本友好人士、有识之士小岛康誉的远见卓识和慷慨资助,中日两国科学家几经初查和准备,终于于1994年组织了一支庞大队伍,开展了对尼雅遗址的空前规模的科学考察和考古发掘工作,从而为尼雅真正走向世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已有资料表明:尼雅古遗址位于西域 “丝路”南道,自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繁荣昌盛,被认为是“精绝国”。它在东西大约7公里、南北大约25公里的广阔范围里,以佛塔为中心,拥有70多处居住遗址和几处坟墓,许多畜舍、庭院、农田、渠道以及大规模的枯树林木等遗迹。它以规模之大和绝大部分被沙漠湮没而保存之完好,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庞培”、“梦幻古城”。历史如此久远的古遗址,如此大规模地被保存下来,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尼雅既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日两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将让中国人了解尼雅,让世界了解尼雅,把尼雅推向世界。
(作者简介:杨逸畴,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先后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论证和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