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森 杨逸畴)
10月3日晨,我们乘车离开金口河区,沿大渡河左支顺水河沟而上,前往那早已引起我们极大兴趣的大瓦山。
作为大渡河左岸一条较大的支流,顺水河沟乃是顺应北西向断裂带发育的构造峡谷,其两旁山势崎岖,我们一路皆是在辟筑于峡谷陡坡上的盘山公路上行进。由半山腰俯首下望,只见山下河沟折曲窄隘;沟两壁陡直削立,沟谷两厢岩壁上亦较繁茂地生长着丛丛杂灌绿草,与大渡河干流峡谷景象一样,高伟险峻,间或还出现有高处泻下的瀑布,直让人叹为观止。据陪同我们的区干部介绍,我们现今所走的这条盘旋曲折于崇山峻岭之间的乐(山)-西(昌)公路乃是解放后重新修建的,原先修建于二战时期、用来运输抗日军用物资的旧乐-西公路比这更要艰险难行。当时曾动用了17万民工修路,全长525千米的公路,化了近两年时间(1939年9月至1941年2月)才建成,伤亡逾万(约14 000人),成为抗日战争史上悲壮的一页。今旧路虽已废弃,但其遗迹尚在,仍可留供后人凭吊忆念那段令人难忘的艰难奋斗岁月。由此联想到昨天我们在大渡河边看到的那条解放后兴建的跨越川滇两省之间险山恶水的通途要道——成昆铁路,同样也是开凿于峡谷两侧重峦叠嶂、险峻山岩之中,而且其隧道众多、洞与桥相连不断,其工程之艰巨以及筑路工人为之付出的巨大牺牲亦为世所罕见!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崇敬和为之骄傲的。
峡谷中的成昆铁路
一路行来,唯见顺水沟内处处林密草深、瀑布频现,到了沟上游的永胜乡一带还出现成片较有规模的水杉和杉等人工林,以及块块庄稼地和杂布其间的牛膝、黄连等本地特有的药用植物种植园地。这里已近海拔2 000米了,年降水量也增加到1 500毫米以上,所以山高雾大,气温稍低,较适宜耐寒喜湿的针叶林木与某些药草(如牛膝、黄连等)的生长。此外,据说邻近山区,包括大、小凉山等地,还栖息有国宝大熊猫。随行的一位来自邻近凉山州甘洛县宣传部的年轻彝族干部倪正春跟我们讲,他们那里的老人过去曾狩猎到过白熊(当地老乡对大熊猫的俗称),表明大凉山确实栖息有大熊猫。而据近年调查结果报道,金口河和邻近的石棉、汉源、越西、美姑等五个区县乃是大熊猫新分布区,被专家们称为 “凉北大熊猫种群的生态走廊”,大瓦山一带正在这个走廊范围内;而且这里还栖息有扭角羚、小熊猫等其它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
我们在蓑衣岭附近海拔2 200多米的鹿儿坪一带(168千米碑处)下车。此时周围云遮雾罩,能见度较差,但见路两旁浓郁的云杉林,高一、二十米,胸径三、四十厘米,它们乃是五十多年前人工播种的,今已蔚然成林,长成如此规模可观的次生林,实属罕见。
云雾中的云杉林
我们离开公路徒步下坡,钻入密林,沿着泥泞不堪、混着马尿牛粪的林间小路往下艰难行进。途中我虽较小心翼翼,并且还有小倪同志搀扶着,却还是滑了一跤,且连累小倪也跟着遭殃,我俩都沾了一屁股的泥浆,鞋靴里也灌进了些许浊水,好不狼狈。
我们穿过荫郁浓密的云、冷杉林及林下箭竹灌丛(后者乃大熊猫喜爱的主要食物,表明这里正是大熊猫栖息的适宜场所之一),便来到海拔2 140米的鱼池岸边较为宽坦的低湿滩地上。这是大瓦山北麓五池村境内5个高山湖泊中分布位置最高的一个湖泊,长宽都在七、八百米左右,湖面不到一平方千米。其湖水清澈,养殖有鲤鱼、鲢鱼和草鱼等。湖四周山峦起伏,林灌密郁,宽缓山坡上还间杂分布着一片片牛膝园田,衬上湖畔绿茵草滩及湖光山影,景色秀美如画!成为大瓦山区一大靓点和主要佳景之一。
五池之一——鱼池与温池
包括鱼池在内,这里共有5个湖泊(或湿地)呈串珠状发育在大瓦山北麓顺水河上游断裂谷地内。从最高的鱼池往下,依次为高粱池(已干涸、种着庄稼)、干池(沼泽)、小天池、最低的大天池,它们逐级布列在海拔2 140米以下至1 850米之间的山间宽谷洼地内,隐现于云雾山林之中。它们大小不一,除了个别是喀斯特溶蚀形成的漏斗状洼地外(已无水),大多或是受古冰川的冰碛物堵塞、或是因地震坍塌物堵塞谷地而成的堰塞湖(如大天池)。其中较大的湖泊,如小天池与大天池,它们平静如镜,湖面上倒映着四围山林,景色殊丽,风景独好,乃大瓦山景区精华所在。
(李明森、杨逸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