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峡谷探行之一——急流险峡大渡河 飞瀑惊现“一线天”

(李明森  杨逸畴)

 

 2006102 抵达大渡河畔金口河区的次日上午9点左右,我们随同二三十个来自地方(主要是成都)的志愿考察队员和中央及地方的众多媒体记者乘车沿着大渡河北岸一条新修不久的平坦柏油路(金—乌公路)西行,很快来到下峡口处海拔600左右的大沙坝。在那儿举行了简短的“大渡河科学考察活动”开始仪式之后,便一起由此正式步入大渡河峡谷内。沿途只见百余米宽的河床被夹束在两岸由厚达成百上千余米、近于水平产状的震旦纪灰岩、白云岩等地层断面构成的峭崖陡壁之间,大渡河水在此狭隘的谷地中急流翻滚、奔涌而下。

 

 

象形奇景之一——神龟石

 

在岸边及河中,受长期的流水冲蚀结果,形成了许多象形奇景,诸如高大如坐佛状的岩崖、酷似龟头及龟背的神龟石以及其它种种难以名状的倒石、巨岩等等。再看河两岸直立的谷壁则如巨斧所劈削,常呈嶂谷之势,高危耸峙,直上云霄。而陡崖峭壁上,那层层叠置的石灰岩层裸露断面上,出现有许多层缝隙间的平行小坎,那里常常丛丛簇簇地生长着一些莫名的灌草植丛。于是在这高危的灰岩陡壁上,呈现了灰色的裸露基岩与绿色的植丛条带平行相间、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像一幅天然画就的彩屏,十分醒目养眼。如此巨大、整体性很强的峡谷陡壁及其层层叠置近千米厚的水平岩层,直耸云霄,显得非常雄奇、魁伟;而半山腰以上的岩壁峭岭则时隐时现于云雾之中,上下岭谷之间相对高差数百米至上千米、最大达2 675抬头看那高坡尖岺,在长期喀斯特溶蚀作用字下形成了许多连座峰林,它们如万朝天,在云飘雾霭中,显得格外神秘、奇幻无比。所以,在聆听到了大峡谷内急流奔涌的咆哮同时既可观览到两岸坡崖层叠错落杂灌、绿和那飘渺的白雾及其中时隐时现的高峰峻岭;还能见到些高悬于急湍河面上随风摇曳的吊索桥与溜索,种奇让人感到新鲜、惊奇、激动和震撼大家莫不惊叹峡谷之峻险及两旁陡壁之雄浑奇伟,深感峡谷之气象千和神秘!大渡河下游这段嶂谷形态为主的峡谷所显现出来的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雄伟气势及其两侧千刃绝壁之完整与高大、谷坡形态之齐全与髙伟等等,均为国内峡谷中罕见,可谓大渡河乃至四川境内诸大江河中最大最深和最为险峻、雄奇的峡谷

 

 

深涧隘谷一线天

 

除此外,我们还看到大渡河两岸一些支沟,如宝水溪沟、老昌沟、丁木沟等,大多呈线状切割的隘谷形态,它们不仅谷形极为狭窄,谷口还常常是悬挂在岸边陡壁上,势甚险峻、奇特,成为大渡河峡谷内一大特色。这些支沟窄如缝隙,呈现狭隘的“Y”型隘谷深涧之势,当你走进其内,抬头唯见一线天空,顿时有种阴森或不寒而栗的异样感觉。而且这些隘谷底部大多遍布巨砾顽石,其间溪水潺潺,两厢岩壁上可能还会悬挂着一些瀑布,它们“飞流直下三千尺”,十分壮观、惊绝!如我们在考察白熊沟时,便遇到这样的情景:从跨越白熊沟口的成昆铁路桥涵洞下方步入沟内不远,涉过一条清溪便来到嶂谷内的“一线天”,其宽不足20,高逾万丈,置身于其中,只觉那里阴风习习不胜寒。穿过“一线天”后,谷地稍有豁然开朗之势,却见左边崖壁上方有一道白练般的瀑布,从300余米高处直泻而下,景色壮丽无比,十分吸引众人眼球。过瀑布继续前进,沟内越显狭隘,加上垒垒砾卵、道道溪水、上行愈显艰险。据说顺此沟一直向上攀缘便能直抵海拔3 000多米的大瓦山,但其路径极为危险,非一般人所能为。

 

总之,峡谷或嶂谷、急流、千丈绝壁与诸多隘谷深涧“一线天”等支沟汇合在一起,构成了大渡河峡谷惊绝天下的奇特壮丽景观。特别是白熊沟一带,峡(嶂)谷、隘谷、急流、绝壁、一线天、山涧、飞瀑,加上那些错落散布于间的村寨 (附近丁木沟口的胜利村道林子一带,有乡村、饭店、休闲山庄及观江亭等景点)小镇、吊桥、溜索、江岸公路以及辟凿于沿江崇山峻岭中的成昆铁路隧道与桥洞等等,诸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荟萃一起,和谐相融,更使那里成为大渡河峡谷内一处引人入胜的旅游风景区和适宜开展漂流、攀岩等户外探险活动的理想场所。

 

总观大渡河下游段在这里由原来金川、泸定等上中游河段的南北走向变成了东西走向,并形成大渡河上最为深险、壮观的大峡谷,究其原因,是由于四川盆地边缘山地正处在我国最高第一级地形台阶向第二级台阶过渡的地带,亦即青藏高原横断山地向四川盆地过渡或交接的地方。在这地质年代古老的康滇地轴东缘,奥陶纪至二叠纪的厚层灰岩、白云岩层平铺叠置,并且随着地壳强烈上升的同时,拥有几千流量的大渡河水侵蚀作用又追循着北东和北西向共轭构造,进行着总体上仍是东西向却是不断转折的切割河床过程。强烈的抬升与下切的共同作用结果,致使河谷两坡陡竣,并出现高危矗立的巨大岩崖峭壁,形成深险的嶂谷型大峡谷;而两侧支沟的发育则大多主要是适应断裂或密集的垂直节理、且以大渡河干流水面为临时侵蚀基准面而侵蚀下切,但因水量小,在地壳同样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只能作快速的线状切割,以致多数支沟呈嶂谷之势悬挂在大渡河峡谷两壁或高坡上。加上这里又受印度洋西南季风与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双重影响,降水较丰富(年降水量1 000多毫米),径流量大,以致出现峡江急流、飞瀑与跌水比比皆是的自然景象。

 

 

(李明森、杨逸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