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无人区探秘十六——在昆仑山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明森)
 
  1976年8月10日,营地旁的小溪昨夜结冰封冻,我们敲开坚冰、汲取冰冷刺骨的凉水洗脸、做饭。之后又背起工具先到涌波错附近考察,后又向北驶去。在爬上又一条东西向的低矮山脉——玉尔巴杂钦山顶时,顿然看到一道高接蓝天、东西绵延千里的魁伟山体像万里长城那样屹立在前方,那就是我们此次远征的终点——巍巍昆仑山脉。眼看目的地在望,我们迫不及待地驱车下坡,很快来到昆仑山南麓广坦的山前平原。在这一马平川的旷野上,吉普车犹如脱绳的骏马轻快地向北朝着那愈来愈近的昆仑山飞驰而去。
 
 
涌波错附近的火山熔岩方山与桌状台地
 
  很快我们就路过振泉湖,该湖海拔4784米,面积为42平方公里,乃玉尔巴杂钦山与昆仑山之间宽谷盆地中一系列湖泊中的一个,在它以东依次还有得雨湖、雪景湖、银波湖与玉液湖等。这些湖泊都是在昆仑山南麓东西走向的大断裂带上发育的构造湖,且受邻近高山冰雪融化水补给,都是矿化度不高的咸水湖,如振泉湖每升水含盐量仅为22.7克。从这些湖泊美丽的名称上也可以想见它们清澄碧透的湖水和那湖光山影的秀丽景色。在振泉湖边有一级高1.5米的砂砾质古湖堤,另在北岸还有一高5~10米的原为湖底现已出露抬高的台地,它们都是该湖在近期从大变小的演化证据。
 
 
振泉湖高台地为古湖地形遗迹
 
  在这些湖群岸边砂砾质滩地上生长着稀疏的硬叶苔草和垫状驼绒藜植物群落。尤其是垫状驼绒藜这一特别耐旱的植物常常形成一个小圆帽状的坐垫,高不过10厘米;其茎短叶小,生命力极其顽强,它既能在含盐的、有常年冻土层的古湖沉积物上广泛扎根,又能在高山碎石坡上生长。它的近亲种——枝茎稍粗也较高的驼绒藜广泛出现于新疆荒漠中。垫状驼绒藜乃适应青藏高原隆起而形成的年轻的高山植物之一。它的出现也正反映了昆仑山前振泉湖一带的高寒草原植被已呈现明显的荒漠化特征。
 
 
硬叶苔草成为无人区北部优势植物
 
  在这羌塘无人区北部的高寒荒漠草原地带,寒冷干旱的生态环境虽然十分严酷,但是我们仍然可发现藏野驴和藏羚羊的踪影。在硬叶苔草丛生的沙地中,也有较多高原兔跳窜于其间。此外,在这荒凉的沙原稀草中还有高原特有的西藏沙蜥和西藏毛腿沙鸡。后者大小如家鸽,黄棕色羽毛,足仅三趾,肉垫状的足底长有角质细鳞,适于在沙地上行走;其翅膀部分退化,仅能在低空飞翔觅食,是荒漠地带较为古老的种类。其他诸如沙百灵、地鸦等飞禽也偶尔可见,而在高空展翅翱翔的棕头鸥则告诉我们在振泉湖内有它们的饵食——鱼类生存。
  
  离开振泉湖往北不远,我们重又看到了桌状方山、残留火山锥及波状熔岩平原等火山地貌,尤其是以前未曾发现过的熔岩平原,它是地内溢出的熔岩铺展于地面形成的波状起伏平原地形,起伏高差20~30米,面积广达数十平方公里。由于熔岩流的壅塞作用,常在地表形成许多封闭的碟形小洼地,因而也出现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成为昆仑山下地理景观一大特色。经查看地图,这里名叫强巴欠。这强巴欠火山群连同巴毛穷宗、涌波错等火山群在内,是我们在羌塘无人区发现的三处规模较大、时代较新的火山活动遗迹。它们的存在,表明了羌塘高原在最近的二三百万年内曾有过很不平静的动荡时代,那时候在这三个地方的火山活动十分强烈,炽热的熔岩沿地壳断裂带往外喷涌漫溢,热浪冲天、势不可挡。如今,这一切都早已成为极其遥远而不复重现的历史往事了,早先曾数度活跃的火山现今都已停止喷涌,处于休眠状态,只留下大量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喷发物以及一些稀散孤寂的死火山遗体,供作羌塘高原近潮构造活动的历史见证。
 
 
(作者简介:李明森,地理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40余年来,曾先后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南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综合科学考察。从1973年起,前后20多次进入青藏高原地区,从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羌塘无人区和横断山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