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明森)
1976年6月26日,我们来到阿木岗 (“岗”乃藏语中雪山之意 ) 南麓海拔5000米处安下
第14号营寨。这里是两条发源于阿木岗山谷冰川的山涧汇合处,水量丰足而湍急,水温却不低,约l5℃。所以第二天中午,大家抵不住水的诱惑,鼓起勇气跃入河水中沐浴起来,为防着凉感冒,我们快速地清洗一番就赶紧上岸擦干身子穿上衣服,并坐在岸边巨石上边洗脏衣服边晒太阳。浴后又有暖热的阳光抚慰,感觉舒畅极了,连日奔波之劳一扫而光,这是我们来羌塘后第一次有幸获得这么一次机会洗了个痛快澡,真是莫大的享受!
阿木岗冰山下的第14号营地
因为水源充足,不愁水荒之虞,所以我们在阿木岗下停留了6天。这期间我和3位同事骑马去探察了海拔5600米的阿木岗冰川,之后又到附近阿木错畔。只见湖滨宽坦滩地上的青草已渐茂盛,在略带浅黄的绿草地上,紫色的棘豆花、黄色的垂头菊花及垫状点地梅密集的小白花等,争奇斗艳,把死气沉沉、景色单调的羌塘高原装点得稍有生气。正当我们在此忙于工作时,偶一抬头发现离我们不到百米远的地方,有两群十来只藏羚羊正立在那儿凝望着我们,这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藏语称为“最”的“独角兽”。它们和我们前一阵子见到的藏原羚(黄羊)一样,胆小性怯,矫健敏捷,不易靠近和捕捉。由于它们头顶长着一对长60~70厘米、几近笔直的竹节状黑色犄角(雄性才有),从远处侧面望去,好像它们头上只长一只角,故常误认为“独角兽”。
有着一对尖长犄角的藏羚羊
由于进羌塘以来,我的多年老战友“亲王”阿冯一直想获得一只藏羚羊做标本,现在碰到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赶忙举起猎枪瞄准它们放了几枪,可惜猎枪射程不够,连根毫毛都未碰到,倒是把它们吓跑了。一般雄性藏羚羊长1.4米左右,体重40多公斤,棕褐色体毛丰厚柔软,长短整齐,难怪它能忍受得住羌塘高原寒冷的气候。它的鼻腔很发达,鼻子两边特别鼓胀,像是两个圆圆的皮囊,有利于呼吸到更多的氧气,在空气稀薄、缺氧的高原环境里,这也是藏羚羊的一种适应性表现。另外它有强健有力的四肢,使它善于奔跑,逃避狼、狐等食肉兽类的危害。它那又长又尖的漂亮犄角乌黑发亮,角尖以下部分有竹节状突起。其形状之奇特乃其它偶蹄类动物所罕有,故有人也称它为长角羊。此羚角虽不及非洲羚羊角那样具有退烧的特效药用价值,但它在藏医学中也颇受重视,具有镇静、解热的功效;若将其烧成炭、研细,还可用于治甲状腺肿大、胃炎、久泻及催产等。当然,对它们自身来说,这对尖锐的犄角却是公羚羊用来争夺配偶时格斗的有力武器。据说,每年天暖草盛,藏羚羊发情期,就有成千头汇集在某地,靠互相争斗来择偶婚配。届时将会出现群雄纷争、残酷格斗、令人震惊的场面。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
据阿冯介绍,藏羚羊比藏原羚更耐粗饲,即使在自然环境较严酷、以质地粗、适口性差的硬叶苔草为主的羌塘无人区北部荒漠草原上也能见到它们的踪影,而藏原羚则大多栖息在羌塘南部针茅草等草质较优良的干草原地带。因此藏羚羊的分布地区相对狭窄,仅见于藏北、青海可可西里等地,国外也只限在与青藏高原接邻的高地区。藏北羌塘无人区是其天然的庇护所,数量较丰。
随着逐步探入无人区,沿途的泉眼与河溪愈益稀少,草原植被也相应稀疏趋矮,裸露的沙砾地面上不时可见散生的匍匐于地的小灌木,如极耐旱的驼绒藜和麻黄等。它们的根部常因强劲风力的吹蚀而多暴露在外,尽管如此,它们的枝头上仍长出暗绿色针状小叶,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在这气候趋干旱、高寒草原逐渐荒漠化的环境里,草场质量明显降低,加上我们为马准备的豆麦之类精饲料供不应求,队伍中不少马匹日渐掉膘,脚力渐感不足。尤其我的那匹黑马愈来愈显得不堪承受我这个体重不过50公斤左右的 “轻量级”骑手的重负,越走越慢,常常落在队伍后面。
(作者简介:李明森,地理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40余年来,曾先后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南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综合科学考察。从1973年起,前后20多次进入青藏高原地区,从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羌塘无人区和横断山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