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无人区探秘二——大湖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明森)
 
  1976年5月25日清晨,我们离开那曲前往羌塘高原南大门——班戈县。汽车沿青藏公路北行约40公里左右便转向西拐入一条由往来车辆辗成的简便土路,穿过起伏不太明显的低缓丘岗——藏北内外流水系分水岭和散布于间的蓬错、巴木错等小湖,进入班戈县境内。这一带气候渐趋干燥,在东边那曲一带的高寒嵩草草甸植被类型到了这里已变得稀疏了些,草色略显枯黄,且混有较多的针茅之类禾草,显示了向高寒草原植被类型过渡的景观特征,反映了分水岭两侧大气湿润状况的差异:东边湿润、西边干燥。
  
  生态坏境的变化,使班戈一带的人类放牧活动较之那曲一带明显减少。我们一路行来,很少见到牛羊和牧民帐包,倒是经常可见三五成群的藏黄羊(学名藏原羚)出没于公路两旁草丛间。或许是因为路途上人车过于稀少,使人感到有点枯燥乏味的缘故,这些野生动物的出现,为我们的旅途增添了活跃的气氛。藏黄羊是我们踏上羌塘高原所遇到的第一种野生动物,它们体形娇小,体长不到1米,高约半米,体重20公斤左右;公羊有一对短而稍弯的犄角,母羊无角,它们体背呈灰棕色,与周围的沙土及草原景色极为协调,如果它们躺卧在野地里不动弹的话,人们很难发现它们。但当它们奔跑的时候,其臀部一圈白毛却非常醒目。通常我们的车子驶过它们身旁时,它们就会好奇地扭过身子朝人凝视,毫无害怕的样子;然而我们的汽车一停下来,它们就非常警惕地拔腿跑去,非常机敏。看着它们的白屁股在沙原草丛中忽隐忽现、渐渐远去的情景,有趣极了。
 
 
 
大天湖纳木错(海拔4718米)
    
  在这绵延无际、地形起伏不大的羌塘内流区,我们的车队婉蜒行驶于重重低丘、道道矮岗之间,绕过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湖泊。湖泊众多是这里自然景观的一大特色。除我们陆续路过的小湖外,在我们路南不远处尚有纳木错和色林错等青藏高原上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第三大湖,它们集中分布在羌塘高原南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麓东西向坳陷构造带,其海拔多在4400~4700米,如西藏最大湖泊纳木错,海拔为4718米,面积1940平方公里,比曾被称为世界最高的南美洲秘鲁与玻利维亚交界处海拔3812米的的的喀喀湖还要高出近千米,堪称“大天湖”。由于这一带在羌塘高原上地势最为低洼,年降水量相对较多,而且冰雪融水补给较丰裕,所以大湖密集广布。在色林错以西尚分布有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格仁错、塔若错、昂拉仁错等面积都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湖,它们的海拔高度也多超过4500米,所以无愧为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湖群区。这些构造成因的大湖多属矿化度不高的咸水湖,仅个别枯缩较剧演变成盐湖,如班戈错等。
 
 
班戈错白垩质古湖堤
 
  位于班戈县西北60多公里处的班戈错面积虽仅54平方公里,却是个盛产硼酸盐的著名盐湖,远在6世纪时就已经在开采硼砂矿了,产品远销欧洲,成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硼砂的主要产地。该湖除硼砂矿外,还出产芒硝和菱镁矿,并富聚锂、钾等多种重要稀有元素。硼砂早期主要用于医药,现在广泛用于冶金、玻璃及航天工业上。锂不仅是轻合金重要成分和用于火箭与核动力燃料系统中的优质高效化学燃料,它的同位素可生产出用于核聚变的重要原料——氘,而且其本身在核反应堆中还可作为热载体。可见,班戈错盐矿资源十分宝贵,是我国重要盐矿产区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曾有大规模的开采。
 
 
(作者简介:李明森,地理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40余年来,曾先后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南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综合科学考察。从1973年起,前后20多次进入青藏高原地区,从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羌塘无人区和横断山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