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死亡之海”四——荒漠河岸林的退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逸畴)
 
  源自昆仑山的克里雅河,是一条典型的荒漠内陆河流,其下游长约300公里的河段,蜿蜒伸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内。河流水量较大,含沙量高,流量年际间较稳定而年内分配不均衡。洪水期具有散流、侧蚀和河床摆动等特点;不断形成河滩地和河心洲,加上河流侧渗和洪水漫流,补给两岸尾闾三角洲地带的地下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形成一条绿色走廊。它哺育着生活在这里的克里雅人,维护着生态的平衡,阻止着东西两侧沙漠的扩展和交汇,保卫着和田绿洲的生存,它在沙漠腹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
 
 
沿着克里雅河考察水文情况
 
  众多历史文献资料和现存的许多地名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克里雅河下游曾经有过比现在好得
多的生态环境和荒漠河岸植被。可是今天,这里沙漠化的倾向正在扩大,绿洲、绿色走廊正在逐渐退化消失,整个环境日趋恶化。
 
  从大河沿开始,克里雅河往下分为两大支,分别形成两个新老干三角洲。由于季节性洪水河道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因此西面老干三角洲一片荒芜,干河道内新的沙丘正在形成,两侧大批胡杨正濒临枯亡。而在东面的新干三角洲上,发育着多支间歇性洪水河道。每到洪水季节,克里雅人在河道上堆坝拦洪,蓄水漫灌两侧的胡杨林地,据当地克里雅人反映,现在中上游的来水至少减少了70%,致使下游的三角洲绿洲面积仅剩下四万多公顷了,这与历史上的兴旺时期相比,减少了三分之二。目前这里的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
   
  1991年8月下旬,我们曾骑着骆驼,从大河沿朝西北方向走了两天、来到西侧干三角洲的古河床边,考察了喀拉墩、马坚勒克等古遗址。在沙丘间的洼地中,我们采集到大量破碎的陶罐片、铸铁甲片、钱币、念珠,纺轮、石磨以及数量不少的动物骨渣。这为了解沙漠腹地的古人类活动及沙漠环境变迁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新资料。据初步鉴定,这些物品是晚唐时期以狩猎和畜牧业为主的部落遗留下来的。这表明,在唐之前这里曾是绿洲的一部分,是古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方。但今日,它早已被滚滚流沙所湮没。可见,人类活动明显是随水系的变迁而迁移的。顺便指出,在克里雅河出山口的高阶地上,考察队员发现并捡到了许多细石器,从而首次证实这里史前即有人类活动了。
 
 
喀拉墩古遗址
 
  在茫茫的沙海中,断续出现的古河道依稀可辨。古河道两侧枯干的胡杨树虽然形态各异、稀奇古怪,但是排列有序,断断续续地直指向远方的塔里木河。由此可见,克里雅河曾是塔里木河的一条支流。根据一个世纪以前一些国外探险家的记述,这里曾有老虎、马鹿和成群的野猪出没,还有碧波荡漾的湖泊,而现在这些均已荡然无存了。
  
  环境的退化还明显地表现在克里雅河下游荒漠河岸植被的现状上:一是与前人资料对比表明,这里至少有十几种植物消失了,7种植物处于濒危;二是胡杨树大量枯死,下游上段河岸林已荡然无存;三是林相稀疏,林龄老化;四是植被面积逐渐缩小;五是植被天然更新不良;六是群落组成贫乏,优势种单一,结构简单;七是胡杨、灰杨树叶变小,林冠小而稀疏,下部多枯枝。
  
  环境的变化,沙漠的扩大,反映出以气候为主的自然环境总体向干热方向发展的趋势。除了水系的变迁、河流的改道等直接影响外,造成这一事实的最为现实的原因,是历史上人为活动的影响,它导致了大自然的严酷报复。例如:历史上的战争和瘟疫,使得渠道废弃,部落解体,人口失散,农田荒芜;近代于田绿洲的发展,人类活动急剧增加,致使下游水量逐渐减少;下游地区人、畜的成倍增长,超过了这一原始自然环境所能允许的最大容量,放牧与薪柴的需求使植被长年受到盲目的破坏。由此,环境的恶化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克里雅河下游沙漠腹地考察(近处为克里雅河古河道上残存的胡杨和红柳沙包)
  
  经过这次考察,可以得出结论,当前对克里雅河下游的环境及资源应该加以重点保护。我们已高兴地看到,政府有关部门正在为此而努力。不难预料,随着21世纪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采工程的建立和完善,深入大漠腹地的克里雅河这条绿色走廊必然会优先得到开发和利用。它将在保护资源、优化环境、提供交通与生活保障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发展前景十分美好。
 
 
(作者简介:杨逸畴,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先后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论证和发现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