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死亡之海”三——琼麻扎记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逸畴)
 
  琼麻扎,维吾尔语是大坟地的意思,离于田县城80多公里。它坐落在克里雅河左(西)岸的二级高阶地上。1991年8月我们访问得知,400年前有位大阿訇在此结庐,宣传伊斯兰教,他死后就埋葬在这里,因而得名。来到这里,隔河相望,印象最深刻的是房屋前两棵高大的胡杨树。从逆光中看去,它是那样枝叶繁茂、挺拔耸立,真是荒漠河岸林中鹤立鸡群的佼佼者。我们要去考察,不得不涉水过河。今年洪水大,在没膝深的水中,年过半百的三井先生、乙藤先生也毫不犹豫地脱下长裤,在脖子上挂起鞋子。越过一片芦苇红柳低阶地,进入琼麻扎。两个年轻的妇女和一个白胡子老人临门站立欢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由于语言不通,我们只有凭手势交流。老人带我们参观了当年的经堂和教义学习者的课堂和住房。经堂上刻有记事年代,房屋周围有不少粗大的胡杨树,似乎是这历史的见证者。老人带我们参观了大阿訇的坟地,大家肃静庄严,老人口中高声诵经,其虔诚的神态,着实使人感动。接着,我们还在老人家中休憩,品尝香茶和馕饼。看到他们的住房全铺着地毯,挂满壁毯,有近乎豪华的感觉,而房内都是一尘不染,又十分阴凉,与户外的浩瀚沙海,竟是两个世界。我们由此也体会了当地人爱好洁净的习惯和好客的习俗。
 
 
沙丘中间的“麻扎”
 
  由琼麻扎往西,越过一条古河道,进入二级高阶地后缘的一片胡杨林和红柳沙包地。由于受到风沙的侵袭,胡杨林被掩埋,红柳沙包也被流沙包围,沙包在“活化”过程中。再往西行,我们又发现一个大的“麻扎”和几处小“麻扎”,显然这又是一处坟地。那大的“麻扎”直径竟有十余米,坟头插满的胡杨已枯干,还有木刻的维文记事牌等,反映了死者是较有地位的。就在这种“麻扎”旁边我们看到一棵高大的具有浓阴的胡杨树,胸径达1.2米,它独自屹立在沙漠边沿,傲立苍穹。可以说,它是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最后一棵胡杨树了,由此往西北望,是茫茫一片连绵起伏的沙丘,像沙的海洋。站在胡杨树阴下,看大漠风光,心胸顿然变得博大开阔,豪情满怀。这使第一次领略大漠凤光,体验了胡杨精神的三井、乙藤先生感叹不已,连日的辛苦早忘得一干二净。
 
 
三人不能合围的巨大胡杨树
  
  当晚,我们摸着黑在琼麻扎对岸芦苇盐碱滩地上搭起帐篷,埋锅做饭,真正过起我们深入沙漠腹地的第一次风餐露宿的野外生活。临睡前,小寺君等在营地附近架起了临时气象观测仪器。一觉睡到半夜,大家都被冻醒了。早晨起来一看,气温竟只有5℃(早上9时),而白天我们实侧沙漠地面温度为50℃(下午6时),一天的温差竟达40多摄氏度。真是白天热得要死,晚上冷得要命,难怪维吾尔族有谚语说:“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就是严酷大漠气候的写照。
 
 
克里雅河干裂河床上的考察队营地
 
  翌日清晨,太阳从沙海尽头升起,勾勒出一座座沙丘的曲线轮廓。天边是魄丽的橘红色,红红绿绿的帐篷透着晨光点缀在沙海里,随着微风轻轻晃动,仿佛大海里的小舟。更艰难的一天又开始了。
 
 
(作者简介:杨逸畴,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先后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论证和发现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