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逸畴)
和田是南疆仅次于喀什的第二大城市,它位于昆仑山北和田河的冲积扇上,是南疆最大绿洲之一,历来是维吾尔族聚居之地,民族风情特别浓郁。和田历史上曾是丝路古道上的重要古国。1991年8月,闯入“死亡之海”的科考探险,首先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和田河全长1 100千米 (以墨玉河计),上游分为两支,分别源于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的冰雪山岭。东支叫白玉河(玉龙喀什河),以盛产白玉而得名;西支叫墨玉河(喀拉喀什河),以盛产绿玉而得名。两河由山区的峡谷中冲出来,在山前分别形成两个大绿洲,即和田绿洲和墨玉县绿洲,滋润和哺育着和(田)、洛(浦)、墨(玉)三市县的土地和百万人民。两河在阔什拉什地方汇合后下流300多千米穿过沙漠,于肖塔克附近注入塔里木河,成为我国最大内陆水系——塔里木河最大的一条支流。和田河下游穿行在沙漠中,形成了300多千米长的绿色走廊,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到现在,它都是沟通大沙漠南北的一条天然捷径。
和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和田,古称于阗,是“丝绸之路”上西域诸国中一个重要的王国,以盛产玉石、地毯、丝绸而闻名中外。和田以产自昆仑山麓的美玉闻名。晶莹润洁的玉石,古往今来是人们心目中美好、坚贞的象征。历史上和田都是从昆仑探玉,当地维吾尔人主要靠从发源昆仑流向沙海的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河床上捡捞取玉。每年夏秋之间,冰雪融化,河水将山区玉石矿塌裂下来的大量白玉、青花、碧玉冲往下游,甚至冲到城镇附近,供人捡捞。而现在已在云雾缭绕的冰峰脚下设厂开采,所产“羊脂玉”质地光滑,洁净润美,为玉中珍品。
这里,又是“东方式地毯”的故乡。东西方文化在“丝绸之路”上近2000年的频繁交流,形成了目前美丽的地毯图案花色。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和田地毯,深为各国人民喜爱,你细细鉴赏地毯上的各种图案花纹,可看出各国文化在新疆地毯上留下的鲜明痕迹。
和田,也素以种桑养蚕产绢丝而誉满丝路,被誉为丝路“绢都”。据古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游西域时就曾向各族酋长赠送丝帛。古诗里也绘声绘色地写道:“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使我们仿佛看到,早在公元前,产于黄河流域的美丽丝绸就传到西域,并在和田落户和发展,在频繁的交流中终于名震西域;似乎看到古代在戈壁沙漠里艰难前进的浩荡商队,满载丝绸缓缓西去的情景。在我们到达和田期间,有机会赶上几次大的巴扎(维吾尔族的大集市贸易),那时,人如潮涌,车水马龙,蓝天白云下,妇女孩子们各色丝绸衣裙闪光耀眼,我从中看到了“绢都”的蓬勃生机。
繁荣的和田巴扎
我们在和田绿洲考察时,在和田郊区欣喜地看到一片古老而茂盛的桑园,据说已有300多年历史。像这样古老而茂盛的桑园,在和田为数不少,这些使人联想起当年“绢都”蚕桑业的繁荣。更令人欣喜的是,现在绿洲上一片又一片的新生桑园正在茁壮成长。传统的丝织业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田丝绸厂正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多姿多彩的丝绸,远销国外。丝绸之花正在“绢都”越开越美。
(作者简介:杨逸畴,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先后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论证和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