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逸畴)
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维吾尔语意为“原来是家乡”,表明历史上这里曾是环境优美的好地方。蒙古语意为“进去出不来”,形容沙漠环境的极端恶劣。也由于环境的严酷,历来它被认为是连鸟儿进去也出不来的“死亡之海”。它的四周被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帕米尔高原环绕封闭,成为深居亚洲腹地的内陆盆地,海洋湿气难以到达,气候十分干燥。盆地底部大量河湖相堆积物在狂风的吹扬下就地起沙,遂形成了面积约32万平方千米的大沙漠。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就通过这里。沙漠周围曾有过众多繁华古城和绿洲村庄,可是后来无情的风沙却将它们吞没了,不知有多少中外探险家、科学家、商贾、僧侣和使者渴死在沙海里或被狂风巨沙卷埋得无影无踪,包括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内,都被这无情的风沙所吞噬。
茫茫沙海,连绵的流动沙丘无尽头
1991年8月下旬到9月中旬,中日(法政大学)联合塔克拉玛干沙漠科学探险队发起向“死亡之海”的挑战,我也在其中。我们一行18人(日方7人)来到塔里木盆地的南缘昆仑山麓的和田市,东行至于田县,雇上16峰骆驼,沿着克里雅河深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220千米的地方(达里亚布依乡),然后分成两队。第一队叫吉普车队,以吉普车为交通工具,从于田到和田,然后从和田沿和田河下到麻扎塔格山,在那里与第二队会合。我参加的第二队叫骆驼队。我们在大河沿备足粮水,以骆驼做后援保障,以1:10 000地形图为基准,用罗盘定方向,由GPS(卫星地面定位仪)定点导行,由东向西徒步穿行克里雅河与和田河两河之间的沙漠腹心流动沙丘带,到达和田河畔的麻扎塔格山,与吉普车队会合,然后逆和田河而上考察到和田绿洲。其中,横穿沙漠徒步探险科考一百余千米,历尽了水土不服、拉肚子、体力极端消耗的痛苦,耐着中午高温烤烘的煎熬,缺水忍饥,经受了人类生理上极限的考验,以一周的时间,在这从未有人科学考察过的“死亡之海”里,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次在“死亡之海”的腹心科考探险是人类战胜自然、经受大自然严酷锻炼和考验的一次大胆尝试,我体会到了大漠风光,体验了艰苦的沙海生活,了解了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探索了“死亡之海”的种种自然奥秘。
(作者简介:杨逸畴,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先后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论证和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