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十一——在泥石流包围中死里逃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逸畴)
 
  那是1983年7月,我们在南迦巴瓦峰地区作科学考察时,来到了北坡帕隆地区。这是我国泥石流、山体崩塌的多发地区,素有“鬼门关”、“帕隆天险”之称。20世纪50年代早期,距这里以东90千米的古乡就曾发生过一次特大泥石流,一夜之间,森林、寺庙、村庄、公路被一扫而光,至今遗迹犹存。20世纪60年代晚期,距此西90千米的拉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大塌方,当时,一山突然崩倒,撞击对面山体,引起对面山反撞崩塌。山崩之下,飞鹰难逃。崩塌后,形成泥石流,使这里地貌为之巨变,东久河改道。
 
 
古乡冰川泥石流遗迹
 
  没想到,这次我们在雨季到天险段考察,半夜受到一次特大泥石流的袭击,我们真正体验了面临死亡的滋味。这段经历至今想来还心有余悸。
 
  要去加拉白垒峰考察,首先要到东久区帕隆公社解决向导和民工问题。我们乘车翻越色齐拉山口,进入帕隆藏布流域,来到了川藏公路有名的天险段。当车经过老虎嘴陡崖时,大水冲垮了培龙沟口的公路大桥,我们只能下车背着行李,从残存的桥架上过到对面的居民点安顿下来。雨下个不停,江水不断地上涨,我们估计会有泥石流暴发。凌晨时分,突然大家被大地的颤抖声惊醒,屋外风雨声夹着狗的狂吠、牛的哀叫,轰鸣的江水挟带着巨石撞击流动的声音,山上树木、 石头倒塌的声音,震天动地,人人都有一种莫名的毛骨悚然的感觉。此时为凌晨两点钟,大地一片漆黑,借着微弱的手电光,隐约看见前方的钢筋水泥大桥已经在洪水中整体落架。我们落脚处靠江边的地基正一段段崩塌,一间木屋随着泥石流像航船一样漂走了,其它木屋陆续倾倒。在雨中,人们争先恐后向公路一侧的山上转移,男人背着东西、拉着牛,女人抱着孩子,后面跟着狗,空气中充满了恐惧和紧张。我们也都背着背包,带上文件和仪器,深一脚浅一脚地朝山上爬去。
 
 
1983年7月培龙沟发生冰川泥石流时毁桥实况
 
  队里有两位同仁没跟上,我返回去接应时,院子竟已被泥浆石块填平了!接出了两位,从窗台上跳上公路时,路上泥石流已没膝高了。我们没命地在泥浆中拔腿而行,透骨的冰凉直沁心肺,我感觉到这是一次冰川泥石流的暴发。与乡亲们爬到高处的一块小平台上,听着大自然撕扯着大地的声音,每人的牙关不由自主地格格直响。早晨7点多时,风住雨停。山谷河面弥漫着一层浓雾,山坡下一片狼藉:木屋被泥石流冲走了;公路上烂泥堆起1米多高,中间还夹杂着巨大的裹泥冰块;一座钢筋混凝土的50米单跨公路大桥已面目全非;对岸原先停在那里的推土机、载重汽车也被冲入江中卷走了。当天下午,接踵而至的一场更大的泥石流将堵在路上的87辆汽车一一推裹而去。大自然的破坏力实在令人心惊胆寒。事后我们了解到,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泥石流,庆幸脱险之余又感到这次经历实在难得。
 
 
培龙沟冰川泥石流遗迹
 
  后来,在1984年培龙沟又曾几次暴发泥石流,造成川藏公路长期不能通行;1985年它又一次猛烈暴发泥石流,吞没一座新架起的钢桥、两台推土机,泥石流体彻底堵塞下方帕隆藏布江道,形成一长8千米的堵塞湖泊。大自然竟然能在瞬间改变山河面貌,人与之相比,实在太渺小了!
 
  冰川泥石流可以说是藏东南季风型海洋性冰川作用的一种“特产”,它是泥石流中最可怕的,其规模大、突发性强、难以预报、灾难性强。它的形成发生机理目前还不很清楚。
 
  记得20世纪50年代早期在本区古乡发生了特大冰川泥石流,科学工作者施雅风、杜榕桓等在这里开展了我国泥石流的首次全面调查和研究,同时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摄影师殷虹等人拍摄了科教影片《泥石流》。在这部影片里,以施雅风为首的科学顾问和指导,以古乡冰川泥石流为案例,对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和防治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论述。这部影片可说是我国泥石流科学的启蒙教科书,在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科教片还获得了国际电影金奖。虽已半个世纪过去,这部影片给我的印象却至今难忘。
 
 
古乡冰川泥石流堵塞湖中可见被淹的森林遗迹
 
  脱险之后,我们认为,虽然是一次遇险,但机缘难得,应趁热打铁,去考察这场泥石流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地方上也有这种需要,于是我们派出几名考察队员和当地的一些军人、公安人员和民工,组队沿泥石流沟而上去探源。所去无路,历尽艰辛,他们到达了海拔4 000多米的冰川脚下(念青唐古拉山系南坡的季风型海洋性冰川)的泥石流源区。初步推测这次泥石流暴发的过程是这样的:由于当地多日天气异常闷热,山地曾发生暴雨过程,于是低垂的冰川末段强烈消融崩垮。大块冰体一下冲落入下方冰湖中(多数是冰川堵塞湖),造成的涌浪强烈冲击湖下堵坝体,造成冰湖突然溃决,一湖冰融水带着近于饱和的冰碛物和更多的风化物质,以及树木等,沿冰川谷扫荡而下,所过之处可说是所向披靡。由于是突发事件,沟中、坡麓的人类活动受到巨大损失。  
 
  通过现场实地考察,我们认识到:藏东南这类冰川泥石流,规模大,危害大,但也有许多共同的形成规律。对于泥石流的预报和防治,以目前科技水平还没有更好的办法,但针对冰川泥石流倒可以采取些笨办法,应该对区域泥石流进行详细普查,建立信息档案;最好建立一些自动气候观测站,与计算机联网,有人负责,每到夏季(一般冰川泥石流发生在夏季为多),注意气象观测,一旦发现有异常天气过程,就可对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作出预报;同时也可派人对重点监控区的冰川下方冰湖,实施提前的人工放水,把泥石流的暴发消除于未然。当然,长远的在泥石流多发区实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也是必要的。
 
 
(作者简介:杨逸畴,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先后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论证和发现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