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在京落幕

  历时3年之后,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11月20日在京落下帷幕。
 
  在当日举行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总结暨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虽然每个小组都获得15分钟的总结发言机会,但参与此次科考的28位院士、223位教授和研究员对于中国水土流失现状的理解,可以用科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孙鸿烈院士的一句话总结,那就是——“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程度的判定依据,同时,是生态进一步恶化和贫困的根源。水土保持工作是扭转生态恶化和脱贫的关键。”
 
  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即根据这份报告提出了“10年时间兴修1亿亩坡改梯”的目标。
 
  边治理边破坏
 
  2005年8月前后,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牵头组织的近200位生态、资源、环境、法律、政策等方面的专家,分赴西北黄土区、长江上游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区、西南石漠化区、西北风沙区进行考察。这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生态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综合性科学考察。但这不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开展的全国水土流失状况考察。
 
  自上世纪始,中国科学工作者就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过多次科考活动。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就说:“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地区,而且也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这次考察的重点是水力侵蚀区。鄂竟平说:“与1985年开展第一次普查的成果和1995年开展的第二次普查的成果相比,全国水力侵蚀面积下降、强度减小。”
 
  查看3次普查全国水力侵蚀面积,分别为179.42万平方公里、164.88万平方公里和161.22万平方公里。从这组数据可看出,1995年到2005年,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下降仅为3.66万平方公里。
 
  “边治理、边破坏,一家治理、多方破坏”是水土保持工作遇到的老问题。仅长江流域每年因开矿、修路、建厂等生产建设活动,破坏地貌、植被后不能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就在1200平方公里左右,新增水土流失量约1.5亿吨。全国每年都有数百个国家级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开工上马,还有成千上万的地方项目以及群众性采石、挖沙、取土等生产建设活动,导致植被受到大面积破坏。另外,农民广种薄收、较为原始的粗放耕作方式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这些活动导致尽管中国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花了很大力气,但还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担任考察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院士说:“总结水土保持工作都是这么一个说法——‘边治理边破坏’,这次我们就要具体分析一下治理的情况是怎样的,然后作出总的评价。”
 
  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在四川省凉山州黑水河流域,河水夹杂着大量的泥土,两岸高山布满陡峭的坡耕地,薄薄的土层上稀稀拉拉地种着些简单的农作物。山上虽然人均土地高达20~30亩,但农户依然无法维持生存。
 
  “在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为了生存,农民们在坡地甚至大于25°的陡坡上毁林毁草开荒,从而导致土地沙化或石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以致出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状态。”长江上游区考察组组长、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说。
 
  陡坡耕地集中的地区也是最贫困的地区,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5.1万公顷的耕地中,坡耕地超过3.9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6.68%,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州17个县(市)中就有11个属于贫困县。
 
  崔鹏等人对整个长江上中游地区坡耕地作了统计:坡耕地面积近1.5亿亩,其中大于25°的坡耕地0.35亿亩,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9亿吨,占流域土壤侵蚀总量的37.5%。
 
  水土流失被描述为:表土丧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以长江流域山丘区为例,土层厚度一般仅在30~50厘米,而侵蚀严重的坡耕地年均土层流失厚度达0.6~1.5厘米。目前,长江流域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0.84亩,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0.8亩的警戒线。
 
  土壤一旦流失,极难恢复,将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经研究人员测算,按现在的流失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届时会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兴修1亿亩坡改梯
 
  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全国现有18.3亿亩耕地中,坡耕地约3亿亩,占16.4%。坡耕地面积占我国水蚀面积的12.4%,每年产生的土壤流失量约为15吨。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每生产1公斤粮食,流失的土壤达40~60公斤。
 
  坡耕地和侵蚀沟治理滞后,成为水土流失主要策源地。但专家们认为,坡耕地同时也是耕地的潜在资源。
 
  “将坡耕地改造为基本农田,不仅可以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山丘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这些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基本条件,而且也可以为国家增加宝贵的耕地。”鄂竟平说。
 
  农耕地坡改梯作为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可治理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要把坡耕地改造为基本农田,仅仅进行梯化平整是不够的,必须实行山、水、田(土)、林、路等综合治理。这是坡改梯传统工程伴随科技进步获得效益提升的关键,也是山区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必需的条件。
 
  对于水土治理示范区的费用投入比例,刘震和四川会理县海潮乡乡长曾经坐在一起算了该乡的开销账目:一亩地修建水利设施需要2000元左右,平整推土费大约是600元。国家的补助摊下来每亩200元~300元,农民每亩自投入200元钱,其余大约是水利部门投入70%,农业综合投入开发占到30%,农户出劳力计工,然后按工作性质分别由水利和农业项目支付工钱。
 
  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就陆续投入开展了“长治”、“长防”等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长江水利委员会在长江上游实施的“长治”工程为例,从1998年开始,至2004年已经开展了7期小流域综合治理。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生态建设、天然林防护、退耕还林等大型生态建设工程也相继实施。刘震曾经对《科学时报》说:“国家花了那么多钱来治理,还存在如此多的水土流失问题,让人非常吃惊。”
 
  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专项工程;以坡耕地改造为突破口,配合沟道整治工程和适当的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尽快改善广大水土流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山丘区群众的基本口粮和增收问题,这是此次科考专家们达成的一个共识。他们建议,用10年时间兴修1亿亩坡改梯。
 
  靠一个部门或者一个项目的资金投入水土流失治理是很难见成效的,此前类似的案例已经有很多,水土保持工作中常说的“边治理边破坏”就是明晰的写照。如果今后要实施1亿亩的坡改梯,这笔巨额经费将从何处出,各部门如何协调?这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问题。
 
(来源:科学时报 2008-11-27)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