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有这种体会:有心事,写进日记,心情会变得好些。
美国研究人员14日说,他们证实,通过写日记等方式,用语言文字“给情绪贴标签”,能启动大脑情绪自我控制功能,进而缓解紧张,释放压力。
文字“钥匙”
社会认知神经学奠基人之一马修·利伯曼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言说,人脑具有压力“调节”功能,语言文字正是开启这一功能的“钥匙”。
“当你将情感注入文字时,将启动大脑负责情绪自我控制的区域。这可以控制紧张情绪,”这名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专家说。
他说,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写日记能放松心情。如今,电脑键盘代替纸笔,网络日志、博客越来越多,“但我们(先前)并不知道这为什么有用”。
“如果你问别人,心情很糟时为什么要写日记,他们不太可能回答说因为相信这种方式能使自己感觉好些,”利伯曼说,“人们并非刻意通过写日记来克服负面情绪,而它似乎有这种作用。”
利伯曼说,如果刻意振作精神,通常不会有效,“因为自己欺骗自己很难”,但写日记不会产生自欺心理,“因为给情绪贴标签,并不要求你让自己情绪变好”。
大脑活动
路透社援引利伯曼的话说,语言文字能启动情绪自我控制功能,奥秘在于大脑杏仁核与前额叶皮层这两个区域。
利伯曼和同事安排实验对象观看一组图片,如惊恐或愤怒的脸,以引起实验对象产生紧张情绪。然后,实验对象选择一个按钮,以某个具体词汇对应那种情绪。与此同时,研究人员通过功能核磁共振(fMRI)技术,观察实验对象大脑活动。
他们发现,当实验对象按下按钮、以这种方式通过语言表达情绪时,大脑负责“处理”恐惧、愤怒、厌恶等情绪的杏仁核活跃性变弱,而能够抑制行为和情绪的前额叶皮层活跃性变强。
研究人员已知,人看到这类图片时,大脑杏仁核会相当活跃,产生恐惧等情绪。“而当你选择按下标有‘恐惧’这个词的按钮,杏仁核反应就会变弱,”利伯曼说。
“当你开始想,用什么词描述这种情绪”,利伯曼将这称为“给情绪贴标签”,前额叶皮层就开始活动。
实际用途
利伯曼说,“给情绪贴标签”具体在生活中可体现为写日记、诗歌,找人倾诉等。
这一发现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许多青少年感到愤怒时会拿起纸笔,网络上会出现“愤青”。他说:“我想,它应该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不同年龄的人写日记或写糟糕的歌词。”
“这和你开车时看见黄灯就踩刹车是同一个道理:当你将情绪注入语言时,你就在给情绪反应‘踩刹车’,”他说。
利伯曼建议,如果有朋友难过或生气,可以让他们将这种情绪说出来或写出来,“这样或许将使他们感觉好些”。这种办法效果或许不会太好,但也不会太差,“这是古老的智慧”。
利伯曼说,他现阶段正在研究,将情绪注入语言能否帮助人们克服焦虑症或对蜘蛛等动物的恐惧。
(来源:新华网 200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