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绘制全球稻田甲烷排量地图

据新华社电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人员于4月上旬绘制出“全球甲烷排放地图”,受到国际关注。根据这个地图,我国的实际稻田甲烷排量仅为之前国际测量的1/4。2000年全球稻田甲烷排放总量为25.6百万公吨,远低于当前普遍采用的估计值80百万公吨。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于4月上旬在“研究亮点”栏目对“全球甲烷排放地图”进行了报道。据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元介绍,他花了3年时间从中国、越南、日本等全球水稻主要种植区域搜集资料,并结合在中国国内进行的田间实地测量得到了精确数字。这幅甲烷地图的计算方法早在2006年就被国际上有关气候变化的最权威科学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简称IPCC)纳入他们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并作为唯一方法推荐给其他国家,以此进行稻田甲烷排放量的估算。
 
据了解,1990年,IPCC第一次出具了全球稻田甲烷排放量为110百万公吨的评估报告,当时国际上估计中国每年稻田甲烷排放量为30百万公吨,这是南京土壤所研究组估算结果的4倍。
 
水稻种植一度被认为高居人类活动产生甲烷量的榜首,“中国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研究组成员颜晓元研究员告诉记者:“这种看法曾经给水稻种植业相当大的压力。”据颜晓元介绍,由于国际上最初测量中国稻田甲烷排放量时,选择的恰好是排水不畅的稻田,这直接导致估算结果夸大了我国稻田甲烷实际排量。
 
经过长达15年的研究,南京土壤研究所不仅得出正确测量稻田甲烷排放量的方法,成功绘制全球稻田甲烷地图,还找到了大大减少稻田甲烷排放量的科学方法。他们的研究表明,合理利用稻草和改变稻田内的水分管理方式,可以减少稻田甲烷排放量。水稻收割后留下的湿润稻草如果直接还田,下一季水稻种植时就增加大量的甲烷气体。而收割后留下的稻草可以进行沼气开发,对减少甲烷排放效果明显。即使不进行沼气开发,而是将前一季的稻草在不淹水的土壤中分解,也可以大幅减少下一水稻季甲烷的排放。另外,在水稻生长中期,排一次水可减少近一半的甲烷气体排放。
 
研究人员希望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但要农民改变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种植习惯并不容易。“我们建议采取政府买单、企业推广的形式。”颜晓元希望以政府、企业、科学家合作的形式,将环境友好型农业管理方法推广开来。如今,他们已开始和江苏无锡市的有关机构合作,推广包括科学施肥在内的一些对环境有益的农业管理方法。

(来源:科学时报 2009-05-05)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