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呼吁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

徐匡迪院士指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徐匡迪还指出,气候变化并非完全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它还受自然周期性的影响。

9月8日,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重庆召开,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在开幕式结束后作了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大会特邀报告,并在报告后接受了媒体的专访。徐匡迪院士指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

  徐匡迪院士指出,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百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中国的气温上升的幅度更加显著。同时,徐匡迪还指出,气候变化并非完全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它还受自然周期性的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在中国科协第十一届年会上接受媒体专访(房瑞标摄)


  气候变化受自然和人类双重因素的影响

  针对当今社会引起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徐匡迪院士指出,温室气体并不仅仅是二氧化碳,还有甲烷、氮氧化物及其他碳氢化合物。其中,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约占63%,在大气里中要维持数十年才能自然地被其他的物体所分解。

  全球气候的变化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类活动的原因。自然的原因包括火山活动、太阳活动,过去几十万年气温的波动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气溶胶等。同时人类活动的影响还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化两方面。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气体增排具有阶段性,第一阶段是工业化起步阶段,主要是轻纺工业,它能源强度很低。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主要指重化工工业、冶金、石油化工。第三阶段是工业化成熟阶段,以产品设计、组装、深加工为主导,能源强度开始下降。到后工业化阶段,IT、服务业为主导,能耗也随之降低。

  二氧化碳的排放形式严峻

  1995年,我国煤炭占能源的比例接近75%,到2007年已达到70%,同时石油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近几年,随着天然气、水电,核电所占比重的增加,使得我国的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但目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目前,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

  对此,徐匡迪院士指出,2003年到2006年的4年里,中国能源消耗超过了之前25年的总和,现在是7亿多万千瓦,而在本世纪以前只有2亿千瓦。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59.6亿吨,超过了美国的58.2亿吨,居世界第一。在过去8年的时间里,全球碳排放量增长了三分之一,其中的三分之二来自中国。2006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32吨,到2008年已经接近5吨,超过世界平均值的4.18吨,是印度的3.7倍。

  高耗能工业节能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到本世纪初期,我国300兆瓦以上电机组占总电机组的比例由上世纪末的40%,提高到现在的60%以上。目前,中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的能耗比美国要低2个百分点。中国的电解铝技术也达到了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大型电解槽的比重达到80%以上,大型电解槽与传统的电解方式相比可以节能5%。

  谈到我国节能技术的进步,徐匡迪院士举了平朔矿区这一实例。平朔矿区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受邓小平邀请投资的一个大型露天矿区,年产煤接近1亿吨。平朔矿区最大的变化就是对开采的煤炭进行选择。精煤运到市场上去卖,中煤和煤干石就地发电,并把发的点应用于开矿和选煤,整个矿区不需要外面的电。粉煤灰去除硅以后,进入电厂变成电解铝,所得到的铝和硅还可以做硅铝合金,整个产能不向外排除废物,全部内部循环利用。

  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徐匡迪院士指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我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是首先是要节能、提效、减排,所有的行业都要节能提效;其次是煤的洁净化燃烧,减少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要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风电和太阳能是不稳定的,具有间歇性,在并且调整、转化的过程中也要耗电。核能是最稳定的,中国的核能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为百分之一点几,OECD国家是22.2%,最高的是法国,核能比例达到80%。所以,徐匡迪院士表示,核电应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发展低碳经济还要有生物质能资源、水资源和地热能源的保障。徐匡迪院士指出,中国现有生物质能资源总量5.4亿tce,实际可用于能源的为2.9亿tce,利用方式是发电燃料和民用沼气等。2003年水利资源复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水资源中,理论蕴藏量装机容量为6.94亿kW,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2亿kW。地热能资源中,150度以上高温的可以用于发电,中温90~150度可以用于取暖,小于90度的低温地热可以用于温泉等。目前,我国已经发现的地热显示区有3200多处,其中可用于发电的有255处,这些都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保障。

(来源:中国公众科技网  2009-09-15)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