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现状堪忧 扎龙湿地因过度开发严重退化

  中国湿地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本文特别撷取了全球重要湿地之一的齐齐哈尔扎龙湿地和黄河口湿地,从湿地与人此消彼长的角度探索湿地对人类和其他物种的重要影响。

扎龙湿地的丹顶鹤

扎龙湿地 丹顶鹤

《传奇天下》杂志报道 作为“地球之肾”,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独特生态地带。中国湿地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本文特别撷取了全球重要湿地之一的齐齐哈尔扎龙湿地和黄河口湿地,从湿地与人此消彼长的角度探索湿地对人类和其他物种的重要影响。

扎龙湿地:拿什么拯救扎丹顶鹤

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南26公里处的扎龙湿地,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扎龙靠近嫩江,位于乌裕尔河下游,自然区主要保护丹顶鹤及其他野生珍禽,这里有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之美称。然而,近年来缺水和频发的火灾正威胁着这片湿地的生存。

车子一路行驶在延伸至扎龙湿地核心地区的柏油路上,窗外的扎龙还残存着去年火灾的痕迹,带有烧痕的芦苇和土地随处可见。车子驶入村落后,繁荣的“生态旅游”气息迎面而来,“湿地人家”、“鹤鸣春酒店”等度假村已初具规模,狭窄的河道上修建起了亭子、码头和大鸟笼。如果不是当地人介绍,很难相信这些村庄正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

我们所到达的第一个村落,实际上在6年前就该搬离。2003年齐齐哈尔市政府启动了湿地移民计划,搬迁13个自然屯、1200多户,共4700多人。但时至今日这项工程由于资金的原因仍停留在一纸方案上,而湿地旅游的过度开发,人口的过度涌入,已使扎龙“湿”地正在退化成无水的“干”地。

一位村民跟我们聊起了几十年前这里的情景。那时候的扎龙人烟稀少,湿地里鱼虾鸟蛋丰富,逃荒人多选择在这里定居。夏天时,村民出去打鱼、捡蛋,一般情况下,捡一次鸟蛋可装满半只船;冬天到来后,有三四个月的时间湖面冰冻,村民便割苇子换粮食,一次所更换的粮食足够一年的食用,但现在,依靠湿地生存的状况早已成为记忆。

“大家想方设法地从湿地获取一切,却很少去主动爱护。”保护区管理员老赵说。他告诉我们,每年,都有人在水中布下“断子绝孙网”,这种网网眼小,专门用来捕捞蚂蚱大小的鱼类;芦苇黄时,人们又开始用收割机收割芦苇,机械化收割使他们根本不能保护那些新生芦苇;同时,很多湿地被开垦为耕地,又因其盐碱化产量过低而弃耕,成为大片的盐碱地。不捕鱼捞虾、打苇垦荒就没有收入,但过度的开垦则使湿地面积不断萎缩,当火灾来临时,扎龙只能饱受困厄。

2001年以来,扎龙地区接连出现火灾—在湿地发生火灾本身就是奇谈,更何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

老赵对此已见惯不惊,他说,人们对湿地资源变本加厉的掠夺,加之近年来的持续干旱,已使大片湿地因缺水而成为旱地。一直以来,村落中的几千人就在与湿地鸟类因水而“争嘴”。在老赵看来,湿地最终形成了人进—湿地退—鹤走—人穷的恶性循环。

“这里已经很久看不到丹顶鹤了。”老赵指着遥远的苇丛说。扎龙自然保护区横跨二区四县,是乌裕尔河下游失去河道,河水漫溢而成的一大片永久性弱碱性淡水沼泽区,由许多小型浅水湖泊和广阔的草甸、草原组成。该区生息繁衍的鱼类有46种,昆虫类277种,鸟类260种,兽类21种。其中丹顶鹤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级动物。全世界共有15种鹤,自然区就占有6种,而丹顶鹤的数量占全世界丹顶鹤总数的1/4。

每年四五月份或八九月份,都会有约20 0种野生珍禽云集于此,遮天蔽地,蔚为壮观。其中,有大约200余只丹顶鹤飞来此处繁衍,因人类难以进入高达1~3米的芦苇,所以丹顶鹤把芦苇沼泽和塔头苔草选择为它们的主要栖息地;白鹤是迁徙性停息鸟,近1000只白鹤于此短暂栖息后,会继续北迁至俄罗斯境内。

如今鸟类的天堂业已不复存在,1998年,核心区馒头岗70多只苍鹭集体弃巢,300多只雏鸟被活活饿死。近几年的调查还发现,大多数苍鹭、草鹭的巢穴,都有1~2只雏鸟比同伴小1倍还多。千巢以上的大型混巢区已经消失不见,栖息繁殖的鸟类从曾经的10万只下降到不足1万只。每年都有许多丹顶鹤葬核心区人为设施和水质污染。

自去年扎龙地区发生数次火灾后,许多人都在担心丹顶鹤可否会按时回归鹤乡。按照一位老村民的说法,每年的这个时候,野生丹顶鹤已经准时飞回,但今年他却一只都没有看到。

据我们了解,丹顶鹤以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鱼及浮游生物为食,4月中下旬筑巢产卵,幼鸟出生后必须喝水方可存活。显然,丹顶鹤赖以生存的这些物质条件已经发生改变。

但我们在第二天到达榆林岗时,却看到了丹顶鹤。这是丹顶鹤人工繁殖基地放飞的丹顶鹤,虽然它们仍然是那么优雅、高贵,但圈养与野外生存毕竟有着天壤之别。

拿什么来拯救丹顶鹤?拿什么来拯救扎龙湿地?水无疑是首要条件。2001年以来,扎龙湿地平均每年补水上亿立方米,可这只是杯水车薪,由于当地各类企业的排污,扎龙的实际可用水量并不多。另一个问题是,补水并不免费,至今保护区已经欠下上亿元的水费。

黄河口湿地:不断成长的年轻湿地

位于中国山东东营市的黄河口湿地保护区,是联合国环境署重点保护的全球13处湿地之一,也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既有黄河入海的波澜壮阔,又有亚洲最大的湿地神奇景观,是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之一。在其他湿地由于日益恶化的自然条件渐趋缩小的情况下,黄河口湿地独以每年2000~3000米的速度向前推进,成为世界上年造陆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湿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就如一条黄龙,从巴颜喀拉山奔流而下,途经黄土高原,裹泥带沙,蜿蜒来到山东东营入海口。在这里,黄色的河水和蓝色的海水共同造就了神奇的黄河三角洲和旖旎的黄河口湿地。黄河口湿地总面积达15.3万公顷,它建立在黄河口的新淤地上,经过万里征程的疲惫黄河从湿地中间穿过,安详地汇入大海。黄河是这片土地的造就者,它不仅带来大量的泥沙淤积成这片湿地,还带来上游各类植物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这使得黄河口湿地内的植物与黄河流域的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这里生长的每一类植物,都能在黄河中上游的植被中觅得踪迹。如湿地中突然出现的柽柳林,就是1997年一次大潮涌来时,上游将种子推到湿地来的结果。

从湿地的形成到生态系统的形成,这是一个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但由于这片土地形成的时间比较短,土地植被过程短,地下水含矿物质成分较高,使得这里极易盐碱化。这里的每一种植物都有着珍贵的价值和功能,又同时面临着多重因素所造成的生态压力。

我们刚到黄河口时,远远就望见成片的如火燃烧般的红色植物,这就是学名为翅碱蓬的独特植物,它们是这片土地上最早的住户,出现于大海形成陆地后演化为草甸过程的最初期。它们又是一种极具自我牺牲精神的湿地先锋植物,因为只有它们落地发芽后,其他植被才能生长。原理是,翅碱蓬可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向上蒸发的速度,从而使地下的矿物质和盐向地表积聚的速度减慢,避免土地的迅速盐碱化,为其他植物的生长带来了机遇。

芦苇是黄河口湿地形成的后天植被,这种被称为“第二森林”的植物,由于株距较密,像筛子一样,把水中的有机物沉淀下来,为其他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养分。芦苇发挥着与森林一样的功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特别是对水的净化作用,远远超出森林数倍。它们和其他植物一样,仿佛严格的防疫医生,将黄河沿途所带来的非良性排泄物经过层层过滤,沉积下来,保证了黄河入海口海晏河清。

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后期,由于黄河径流量的减少和人类对黄河水的超量利用浪费,使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直至出现断流。据黄河利津水文站资料显示:1995年黄河断流120天;1996年断流126天;1997年断流210天;1998年断流173天。黄河水的极度短缺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平衡,因淡水供给不足,引发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生物植被死亡、珍禽鸟类减少等现象,致使黄河口湿地“口干舌燥”,连连“喊渴”。

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全河流域统一调水,确保黄河入海地区黄河水的有效供给。不再缺水的黄河口湿地开始了修复工程。这场耗资数百亿的生态修复工程将淡水重新引入湿地,用淡水重新生养植被,形成整体循环,提高了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鸟类由原来的几十种增加到现在的28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9种,包括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鹳、白头鹤、大鸨、白尾海雕、金雕、中华秋鸭。东方白鹳原本是这里的过客,如今已变成这里的常住民;丹顶鹤2004年首次光临做客黄河口,每年大约有250只左右。

据观测,每年途经黄河口湿地的鸟就达110余万只,有140种左右,来此越冬的鸟类达60多种。它们或游动嬉戏,或闲庭信步,或空中翱翔,亢声不绝、回荡四野。

 
(来源:网易探索 2009-10-09)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