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示甲流的八大误解:改变你的安全防控意识

现在,H1N1病毒的传播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许多患者都是在轻微状态下康复。有人或许会感觉,是不是我们有点小题大做了?

甲型H1N1流感正在北半球迅速蔓延

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最近,甲型H1N1流感正在北半球迅速蔓延。病患数目每天都在激增,世界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注射甲型H1N1流感防控疫苗。现在,病毒的传播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许多患者都是在轻微状态下康复。有人或许会感觉,是不是我们有点小题大做了?

真的是这样吗?英国南安普顿郡的布彻一家可不这样认为。09年8月份,布彻夫妇的18岁女儿玛德琳(Madelynne)外出旅行回家后突然感觉不适,并伴随呼吸紧促。两周后,玛德琳在当地医院去世。同样的悲剧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帕克家庭。09年9月,帕克夫妇的14岁女儿戴瑟琳(Destinée)过完暑假返回学校不久就感觉呼吸困难,尽管她被迅速送到医院,但一周后戴瑟琳还是不幸死于医院。

尽管甲型H1N1流感还没发展到不可控制的程度,但是我们不能把甲型H1N1流感当作普通流感来对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会有很多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许多患者都会康复,但或许我们中的一些非常健康的年轻人会不幸死去。我们所能做的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人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去了解甲型H1N1流感。最应当注意的是 ,从思想上要重视甲型H1N1流感。下面我们在专家的解读下,从人们容易误解的八个领域去整体了解一下甲型H1N1流感:

1、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症状和普通流感相同。如果没有发热症状则证明没有感染甲型H1N1流感。

有些感染2009年H1N1流感病毒的患者发病症状会出现发热症状,但有些患者并没有出现发热症状,而是出现恶心、胃痉挛、腹泻等症状。

在对确诊患有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统计中,我们惊讶的发现,近一半的确诊患者没有出现发热症状。在重患统计中也有10%左右的感染者没有出现发热症状。很让人担忧的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这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患者因为没有发热而忽视其他症状时,会错过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最佳时期。如果患者已经出现呼吸紧促、胸闷、嘴唇发蓝等,应当尽快服用达菲等抗生素。如果已经出现这些症状超过五天还没进行治疗的话,服用达菲等抗生素已经不在对患者有效,应当立即送入重病患者病房,另做有效医治。

2、甲型H1N1流感很容易治愈。由甲型H1N1流感而致死的概率比普通流感都低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甲型H1N1流感而死亡的人数已经接近5000。而在美国,每年冬天因为流感而死亡的人数就在36000人左右。或许我们会错误的认为甲型H1N1流感甚至还没有普通流感危险。

但是,这两个数字是不可以直接做比较的。华盛顿大学的史蒙森(Lone Simonsen)教授说,36000人数死亡的数据是来自传染病研究报告。这些死亡的人数中有半数病例是由于流感引起的其他症状而死亡,如肺部感染、心脏病并发症、中风等。而且这36000人的死亡病例中,绝大多数是老年人或健康不佳者。但是,近5000人的数据全部都是由H1N1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直接导致死亡人数。而且由甲型H1N1流感而导致的近5000例死亡病例中,年轻人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这也就说,相对于普通流感,甲型H1N1流感更容易传染,并且直接导致死亡的可能性更高。

3、如果你足够健康,那么完全可以抵御甲型H1N1流感。只有那些身体虚弱或健康状况不佳者才容易被传染甲型H1N1流感

据专家估计,如果按目前的感染状况持续下去,全球1/3的人口将有被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可能。因为很少人体内有可以抵抗H1N1病毒的抗体。如果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到达一定的数量,那么甲型H1N1流感将很快在医院、企业、学校等公共场所发生大面积感染事件。到达这种传染程度的时候,即使你没有感染甲型H1N1流感,生活上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科学家在白鼬体内注射H1N1病毒发现,H1N1病毒比普通流感病毒更容易入侵肺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甲型H1N1流感容易导致严重的肺部疾病。从表面来看,那些肺部健康状况不佳者(如长期患有哮喘病或长期抽烟者等)、免疫力较低者(如孕妇)、长期慢性病患者(如肥胖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应当是容易受到感染的人群。但通过调查重患病例,我们发现,在这些重度感染者中有2/3的成年人和80%的孩子并没有上述的健康状况。

4、如果我多吃有机食品、多补充维生素、带上口罩、勤洗手、并多喝水可以帮助我抵抗甲型H1N1流感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确实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表明,这样做可以抵抗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在网络上流传的可有效抵抗甲型H1N1流感传染的方法没有一样是得到科学证明的。不过,戒烟、戒酒、减肥等可以帮助你在不幸传染到甲型H1N1流感后减少快速病情加重的几率。

到现在为止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多吃有机食品或者其他类型的食品可以帮助人们抵抗H1N1病毒传染。在网络上,摄取维生素D做为一种有效的抵御方法在被广泛传播,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作为抵御甲型H1N1流感传染的作用不大。另外也没有证据表明,多饮水可以帮助人体抵御甲型H1N1流感病毒。而且喝太多的水对肺炎患者有害。

许多人认为口罩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甲型H1N1流感传染,但是加拿大的护士在带着N95专用口罩后仍然被甲型H1N1流感传染。这说明,口罩并不能起到我们想象中的低于作用。更让人吃惊的人,没有什么证据表明勤洗手对于抵御甲型H1N1流感有明显的防御作用。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

目前只有一个有效的抵御甲型H1N1流感的方法,那就是接种甲型H1N1流感防御疫苗。

5、现在已经有甲型H1N1流感防控疫苗了,我们也可以放心了

确实,现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但是还要等几个月后才可以大面积普及使用。像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预定了足够提供给国民使用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疫苗。

但是因为疫苗菌株生长需要时间、制造疫苗的厂商太少等原因,还要等到几个月后才能真正普及。许多相对贫穷的国家只能拿到很少一部分甲型H1N1流感防控疫苗,甚至可能是没有。在欧美,将会有一部分人会在拿到疫苗之前因感染甲型H1N1流感而死去。即使是这样,有些可以接种甲型H1N1流感防控疫苗的人还在犹豫不决、因为儿童是优先接种甲型H1N1流感防控疫苗的群体,所以,美国的儿童应当是可以最早可以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人群。但是半数孩子的父母却表示,因为接种存在风险,将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接种甲型H1N1流感防控疫苗。

6、甲型H1N1流感疫苗不安全。

要重申的一点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不像普通流感病毒一样,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以传染给健康的年轻人,并迅速导致他们死亡。不要因为你现在身体健康就掉以轻心。即使你自身可以抵御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但是你的家庭成员或朋友却可能因为你而被传染。所以,即使是被传染的几率很低,也不要拿自己去冒险。

人们对于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不信任感是完全是可以理解的。1976年,因为一名新兵感染流感死亡。由于对传染扩散的担心,4800万美国人进行了流感疫苗注射。其中532人注射后,体内神经细胞受到疫苗中的抗生素细胞攻击,而引发巴里综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最终导致25人死亡,其余的遭受永久性神经损伤。

但是,接种疫苗后引发巴里综合症(Guillain-Barré)的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同时,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会引发巴里综合症(Guillain-Barré)的概率是百万分只四十。在美国,因为甲型H1N1流感传染已经造成了800多人死亡,比例为百万分之二。并且在今年夏天甲型H1N1流感第一次盛行的时候,平均每20000名儿童中就有一名因甲型H1N1流感而死亡。这样比较看来,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还是最安全的方法。

7、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性会在传播途径中慢慢的减弱

现在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H1N1病毒的传染性会在传播途径中慢慢的弱化,尤其是在跨种类传播时,更是如此。我只能说的是,或许会是这样,或许更糟糕。在目前的状态下谁都不能预测下一步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会是一种什么状态。

我们仅能了解到的是,现在可以抵抗甲型H1N1流感的特效药-达菲中含有的菌株在保管条件不善的情况下会自己进化,从而失去抵抗甲型H1N1流感的功效。我们也可以预测,如果人们已经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并已经自身产生抗体的话,甲型H1N1流感病毒会进一步的变异,改变当前的DNA链后在次袭击人类。那么自身变异后的甲型H1N1流感会更具传染性吗?我们不得而知。

8、度过这次甲型H1N1流感危机后,我们可以保证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不用在担心流感的传染

下一次流感全球大爆发可能发生在2059年,也可能发生在明年。现在还没有什么科学证据表明,流感大爆发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以往流感爆发的时间表:1580, 1729, 1781, 1830, 1847, 1889, 1918, 1957, 1968 和 2009.,唯一能告诉我们的是,流感爆发的周期越来越短。现在可以携带流感病毒的生物体越来越多。除了H5N1禽流感以外,流感病毒家族里的H7系列、H2系列、和H9系列都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都可能像甲型H1N1流感病毒一样,和人类流感病毒结合引发下次全球流感大爆发。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家畜棚里饲养的动物。由于一些流感DNA链可以自我变异和自我进化,所以对于接种流感疫苗后的动物也不能放松警惕,

可以让人感觉到稍微安心点的消息是,当一种流感病毒变异或进化后,人们可以迅速的找到相应的抗体。但是唯一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人类可以研发出抵抗任何流感病毒的疫苗,这也是我们病毒学专家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来源:网易探索 2009-10-30)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