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地理
    中国动物界组成丰富,所产陆栖脊椎动物约2 000多种,占世界全部种数的10%左右。其中鸟类所占比例最大,兽类其次,两栖类及爬行类居后。特产种类多,如鸟类中的马鸡、丹顶鹤、长尾雉、鸳鸯;兽类中的金丝猴、羚牛、毛冠鹿和梅花鹿,还有大熊猫、野马、野生双峰驼、白暨豚等较古老或珍稀的种类。中国现存陆栖脊椎动物区系的历史,按目前的化石材料至少追溯到第三纪后期的上新世。至全新世初期,中国动物区系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已与现代接近。区系及生态的地理变化明显。
 
    中国大陆的动物区系分属于东洋界和古北界。在两大界之下,可再分为3亚界(东北亚界、中亚亚界、中印亚界),7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
 
    古北界:可分为东北亚界、中亚亚界。 
 
    东北亚界  包括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又可分为东北区和华北区: 
 
    ①东北区包括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东部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及长白山地,西部的松花江和辽河平原。本区的粗皮蛙、黑龙江林蛙、黑龙江草蜥、团花锦蛇、细嘴松鸦、小太平鸟、丹顶鹤、东北兔和紫貂等可视为代表性种类。北方型的极北小鲵、胎生蜥蜴、柳雷鸟、攀雀、雪兔、森林旅鼠、驼鹿、驯鹿、狍、熊、貂等,因分布本区而具特色。
 
    ②华北区北临蒙新区与东北区,南抵秦岭、淮河,西起西倾山,东临黄海和渤海,包括西部的黄土高原,北部的晋冀山地及东部的黄淮平原。属本区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本区可称为华北型的种类很少,仅有无蹼壁虎、山噪鹛、麝鼹、林猬、大仓鼠和棕色田鼠等。动物区系主要由东北型的广布成分组成。南界与暖温带南界大致相符,为南北方类群较明显的分界线。本区既是南、北动物,又是季风区及蒙新区动物相互混杂的地带。
 
    中亚亚界  包括亚洲中部地区,在中国境内可分为蒙新区和青藏区:
 
    ①蒙新区包括内蒙古和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包括河西走廊)、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等盆地和天山山地等。两栖类中以西部的绿蟾蜍、东部的花背蟾蜍、大蟾蜍为仅有种;爬行类中以沙蜥、麻蜥和沙虎等属的种类最多,分布广泛。沙蟒为西部荒漠的代表。鸟类典型种类有大鸨、毛腿沙鸡、几种百灵等。兽类中的野生双峰驼、野马、野驴和几种羚羊等均为本区有蹄类的代表。啮齿类中以跳鼠科、沙鼠亚科的种类占优势。
 
    ②青藏区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动物区系主要由高地型成分所组成。最典型的代表有兽类中的野牦牛、藏羚、藏野驴,鸟类中的雪鸡、雪鸽、黑颈鹤和多种雪雀,爬行类中的温泉蛇和两种沙蜥:西藏沙蜥和青海沙蜥,高山蛙是高原内部唯一的两栖类,只见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但真正特化为高原类型的属,只有藏羚、高山蛙和温泉蛇等,为数均很少。
 
    东洋界:中国范围内的东洋界,属中印亚界。
 
    中印亚界  在中国境内包括秦岭山脉和淮河以南的大陆和台湾岛、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其区域分化现象不明显。中印亚界在中国境内可分为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
 
    ①西南区包括四川西部,昌都地区东部,北起青海,甘肃南缘,南抵云南北部,即横断山脉部分,向西包括喜马拉雅南坡针叶林带以下的山地。本区动物分布以明显的垂直变化为特征。动物区系的主要成分属于横断山脉一喜马拉雅分布型的种类。兽类中的小熊猫和鸟类中的血雉和虹雉为其典型代表。特产或主要分布于本区的种类如两栖类中的锄足蟾科、湍蛙,鸟类中的画眉亚科和雉科,兽类中的鼠免、绒鼠和食虫类小兽等。横断山脉地区被认为可能是物种保存的中心或形成中心。
 
    ②华中区相当于四川盆地以东的长江流域。西半部北起秦岭、南至西江上游,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东半部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包括东南沿海丘陵的北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华中区动物区系是华南区的贫乏化。所有分布于本区的各类热带一亚热带成分,几乎均与华南区所共有。由华南区向华中区,热带成分有明显减少,两栖类中的东方蝾螈、隆肛蛙,鸟类中的灰胸竹鸡,兽类中的黑麂、小麂和毛冠鹿等,为区内分布较广泛的种。獐的分布亦限于本区。
 
    ③华南区包括云南与两广的南部,福建省东南沿海一带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各群岛。本区动物区系中各类热带一亚热带类型的成分,尤以西部最为集中。全区内广布的热带种类如爬行类中的巨蜥,鸟类中的红头咬鹃、橙腹叶鹎,兽类中的棕果蝠等,均属典型热带的科。两栖类中的台北蛙、花细狭口蛙,爬行类中的变色树蜥、长鬣蜥、中国壁虎,鸟类中的鹧鸪、白鹇、竹啄木鸟、牛背啄花鸟和兽类中的红颊獴、白花竹鼠、青毛巨鼠和明纹花松鼠等为分布较广的种类。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