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是中国冬半年(9月至翌年5月)危害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当聚集在高纬地区的强大冷空气迅速向南移动并侵入中国时,常使沿途剧烈降温,并造成大风、雨雪等天气。中国中央气象台从全国大范围的角度出发,用日均温的过程总降温高于10℃和温度负距平(低于平均值的数值)的绝对值高于5℃,或者过程总降温高于7℃和温度负距平的绝对值高于3℃作为标准以及影响的地区范围来确定是全国性寒潮还是区域性寒潮。
寒潮的爆发在低层大气中表现为冷性高压的加强南下。侵入中国的寒潮对应的地面冷高压路径可分为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4种。其中以西北路径为最多,约占60%,势力一般较强。
在中国由寒潮所引起的降温分布受地形的影响很大。一般而言,寒潮对北方的影响强于南方,西北、华北、东北的北部是受寒潮影响较强的地区,过程降温值平均12~14℃;但江南的南部到华南北部的南岭一带,寒潮降温也会达到和三北北部相同的强度,平均为12~13℃。平均而言,中国每年出现寒潮的次数约为6次,但各年差异很大。影响中国的寒潮主要出现在10月至翌年4月,各月出现寒潮的总次数,以11月最多,即平均每年有一次。
寒潮的侵袭,往往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急剧的降温往往带来冻害、低温冷害,尤其在中国南方,常使越冬作物及耕牛冻死;寒潮影响到南岭以南,又使热带经济作物遭受严重的、甚至毁灭性的灾害。寒潮带来的早、晚霜冻对农业生产危害亦很大,春季寒潮容易造成倒春寒。寒潮地面冷高压南下常常造成大范围大风。当寒潮袭击并伴有暴风雪时,对北方广大牧区的放牧威胁严重。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