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是中国第三大河。原指广州到东江口的河段,因河中有海珠岛而得名,后以之称该水系。习惯所称珠江流域系指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广大流域。
珠江流域跨越滇、黔、粤,桂、赣和湘等省区。由东、北、西三大江汇流而成。主要干支流总长约1.1万千米,流域总面积45.26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越南境内的1万多平方千米)。珠江流域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4.5%,平原盆地分散,占5.5%。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珠江主干西江源于云南沾益县马雄山,全长约2 210千米。总落差约2 130米,在三水以上流域面积约35.5平方千米。西江干流上游南盘江与北盘江会合后称红水河,会柳江过大藤峡后称黔江,黔江与郁江相会后称浔江,会桂江后在梧州市以下始称西江。西江经羚羊峡后在思贤滘处与北江沟通,以下便流经珠江三角洲入南海。
北江主源称浈水,源于江西省信丰县西溪湾,干流全长468千米,流域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绝大部分在广东省境内。
东江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大竹岭,称浔乌水,与定南水相会后称东江,流经广东东部,干流全长523千米,流域面积2.8万平方千米,总落差约440米,到石龙后分流,形成东江三角洲,后分为北干流和南支流两大河,同注入狮子洋经虎门出海。
西、北江在思贤叫滘沟通后,形成河网交错的西北江三角洲,分经8个口门出海,自东而西为: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蹄门、虎跳门和崖门。东江三角洲则以狮子洋相隔,与之组成复合三角洲,三角洲总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2%左右。西北江三角洲年均向海外伸延70~100米,淤积成广大滩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又有兴安运河沟通湘、漓二江,即为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古运河。
珠江流域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在1 000~2 000毫米,个别地区可达3 000毫米,沿海较多,云贵高原较少,多暴雨,雨量集中在夏秋两季,在广西中北部常有持久性大暴雨,导致西江大洪水。
流域年均径流量为3 412亿立方米,以水量而言,居全国河流的第二位。其中西江年均径流量约2 670亿立方米,约占流域总量80%,北江为472亿立方米,东江为272亿立方米。珠江流域4~9月为汛期,流量占全年70%~80%,洪水多出现于夏季,下游及三角洲常有较大秋汛。
流域年均含沙量为0.126~0.344千克/立方米,年均输沙总量约为8 554万吨,其中西江约7 530万吨,占总输沙量90%左右,多来自红水河。东江年均输沙量约429万吨,不及总输沙量的4%。
珠江全流域理论水力蕴藏量达3 335万千瓦,理论年发电量达2 921亿度,占全国总量的5.8%,流域水力资源大部分在西江,理论蕴藏量达2 943万千瓦,占全流域88%,可开发量达2 117万千瓦,占全流域86%。全流域通航里程约1.29万千米,占全国航运里程1/4。
珠江流域内为中国主要农林产区和热带、亚热带作物基地,全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蔗糖产量约占全国1/2左右,热带作物有橡胶、油棕、咖啡、可可、剑麻和香茅等。 珠江流域淡水鱼约有250种,除鲤、鲫、鳊、青、草、鲢、鳙等鱼类外,尚有本流域独有的鲮鱼、卷口鱼。流域河道又多洄游鱼类,如鲥鱼、鲚凤、鰶、艮鱼、鳗鲡、花鳗、鲈、鲻等。此外有中华鲟,重达数百斤。珠江三角洲下游河口区还有丰富的蚬、青蟹、沙虾及人工养殖的牡蛎。
珠江流域有煤、锰矿、硫铁矿、铁矿及铝、锰、钨、锡、锌等矿产资源。谷地和平原多分布在郁江、浔江、西江沿岸和东、北江中下游,尤以三角洲平原为珠江流域粮食,塘鱼、海产、蔗糖、桑蚕、三鸟(鸡、鸭、鹅)和各种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
珠江流域内民族以汉族最多,少数民族则以壮族和苗族较多,此外有瑶、布依、毛南、彝、黎等近10个民族。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