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自然灾害防治

    草地自然灾害主要是指气象因素对草地畜牧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其中最常见的有旱灾(黑灾)和雪灾(白灾)。草地自然灾害防治是根据草地雪、旱灾害成灾原因、发生规律、危害程度,采取草地改良、建立人工草地、饲草饲料生产与加工,以及建设牲畜棚圈、人畜引水工程等农艺措施和工程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牲畜死亡及经济损失。   
 
    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实施大规模的草地自然灾害防治(或称防灾基地建设)项目。草地自然灾害防治的方法灵活多样,各地根据自然条件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不同。
 
    内蒙古自治区对草场条件较好、容易遭受雪灾的东部牧区,重点进行提高打储草能力和改善棚圈设施为主的防灾、减灾基础建设;在草场条件较差、十年九旱的西部牧区主要建设以水利为中心的配套草库伦和饲草、饲料基地,同时搞好配套棚圈建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采取3种防灾、减灾的基地建设形式:
 
    (1)家庭牧场式。在草场条件较好、降雨相对充沛的天山西部牧区及其他条件适宜牧区,实行牧民定居、半定居、牲畜棚圈和围栏草场的配套建设,提高牧户畜群的良种化和适龄母畜比例,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和牧民收入;
 
    (2)在连年干旱的天山东部牧区和南疆荒漠草场地区集中兴建饲料、饲草生产基地和人畜饮水工程,增加冬春饲草储备和集中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3)在草场条件一般、冷季易受风雪灾害的牧区,因地制宜,就地种草种料修建牲畜棚圈,就地解决牲畜的温饱问题。
 
    青海省则根据牧区高寒、缺氧、多风的特点,推广了以草原围栏、人工种草、牲畜棚圈和牧民定居点为中心的“四配套”建设,提高整体防灾、减灾能力,实现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摘编自《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