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知多少?
新型能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资源。
地热能:驱动地球内部一切热过程的动力源。
地球内部热源可来自重力分异、潮汐磨擦、化学反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等。全球热量平衡中,前3者不占主导地位,放射性热源是地球主要热源。可产生衰变的放射性元素很多,但只有满足以下3个条件的放射性元素,方能作为地球热源:必须具有足够的丰度;放射性生热效率较高;半衰期和地球年龄相当(半衰期短的放射性元素只在地球历史早期起作用,而过长者,其作用尚未发挥出来)。目前所知,具备这些条件的放射性元素只有铀(U)、钍(Th)、钾(K)三种。
风能:空气流动产生的动能。
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由于太阳辐射造成地球表面各部分受热不均匀,引起大气层中压力分布不平衡,在水平气压梯度的作用下,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形成风。风能资源的总储量非常巨大,一年中所产生的能量约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所消耗的燃料的3000倍。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储量大、分布广,但它的能量密度低(只有水能的1/800),并且不稳定。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风能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能源得到开发利用。
海洋能:蕴藏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
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海流能)、海洋温差能和海洋盐度差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1年的出版物刊载,估计以上5种海洋能理论可再生总量为766亿kW,技术上允许利用功率为64亿kW。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是动能,海洋温差能是热能,海洋盐度差能是渗透压能。除潮汐能、潮流能主要来源于月球的引力外,其他几种海洋能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
由于海洋能的存在形式不同,在技术上转换的方法也不同。通常将海洋能转换成电能,也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虽然早在10世纪以前人们就开始利用海洋能,如潮汐能磨坊和潮汐能提水。但是,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能则是现代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除潮汐发电和小型波力发电外,多数海洋能技术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其开发利用潜力是巨大的。
生物质能: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
生物质是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是由太阳能转换而来,地球上的绿色植物、藻类和光合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即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将吸收的太阳能转换成碳水化合物和氧气的过程),贮存化学能。生物质所含能量的多少与下列诸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品种、生长周期、繁殖与种值方法、收获方法、抗病抗灾性能、日照的时间与强度、环境的温度与湿度、雨量、土壤条件等。生物质能潜力很大,世界上约有250000种生物,在提供理想的环境与条件下,光合作用的最高效率可达8%~15%,一般情况下平均效率为0.5%左右。据理论推算,全世界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下来的生物质能是全世界全年能源消耗量的10倍。
太阳能资源:中国各地的太阳能年辐射量在3.3~8.4GJ/m2之间,平均值为5.9GJ/m2。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地区分布可分为5类,其中1、2、3类是资源比较丰富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
1类: 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东南部、青海西部、西藏西部。全年日照3200~3300小时,年辐射总量6.7~8.4GJ/m2。
2类: 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和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新疆南部、西藏东南。全年日照数3000~3200小时,年辐射总量5.9~6.7GJ/m2。
3类: 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缰北部、吉林、辽宁、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云南、广东和福建南部、北京。全年日照数2200~3000小时,年辐射总量5.0~5.9GJ/m2。
4类: 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西和广东北部、陕西南部、黑龙江。全年日照数1400~2200小时,年辐射总量4.2~5.0GJ/m2。
5类: 四川、贵州。全年日照数1000~1400小时,年辐射总量3.4~4.2GJ/m2。
(地理科学与资源网摘编)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