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未来的气候——2003年世界气象日主题
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2003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我们未来的气候”。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会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特别是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气候影响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当代和今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气候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2003年世界气象日选择“我们未来的气候”作为主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及其变化问题的重视。
我们知道,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已经发生的全球变暖对我国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严重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动植物数量减少等。近50年我国海平面上升趋势明显,平均上升速率为每年2.6毫米,给我国海岸带经济带来冲击;我国现代冰川也出现退缩现象,冰川面积从小冰期至今的300余年间已减少了24.7%;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的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厄尔尼诺、沙尘暴、森林火灾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
未来的气候变化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农业可能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最为敏感。据初步估算,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全球变暖也会影响我国水循环过程,如使蒸发量增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分布格局,估计到2010~2030年,我国西部地区缺水量将达到200亿立方米。此外,在人体健康、人居环境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也会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如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将会增加,暴雨洪涝和海平面升高将会引起低洼和沿海居住区居民危险性增加,等等。
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而且涉及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国际机构相继组织了一系列与气候及气候变化问题相关的科学计划,如世界气候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等。为了给国际社会提供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权威性科学信息,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负责组织世界各地不同科学领域的上千名专家,对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成果及技术、经济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已分别于1990、1995和2001年完成了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2003年2月刚结束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20次全会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业已着手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编写启动工作。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高度重视气候与气候变化工作,对于保障我国食物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多次表明了高度重视气候与气候变化问题,并采取了切实措施减轻气候变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各部门已拥有4000多个各类气象观测台站,加之卫星、雷达、飞机等多种探测手段,对气候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进行立体、动态监测。2002年4月成功召开了中国气候大会,明确新世纪中国气候与气候变化工作,要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气候信息服务。2003年3月底即将在北京举行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交流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成果,促进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
气候和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是不容回避的。人类必须在未来付出更大代价的风险和为长远利益而放弃部分眼前利益之间做出选择。即要么现在就开始寻找解决的办法,要么等到亲身体验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并难以再忍受下去的时候才开始行动。但无论如何你在选择行动时必须牢记科学家的警告:真正的风险在于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转自 科学时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