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害是指生物或非生物因素使林木在生理、组织和形态上发生的病理变化;森林害虫是指危害森林及林产品的昆虫。二者常合称为森林病虫害,可导致林木生长不良、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林木或整个林分的枯死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引起森林病害的生物主要有病毒、类菌原体、细菌、真菌、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其中真菌病害种类最多,约占森林病害的80%以上。导致森林病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低温、旱、涝、盐碱、土壤营养元素缺乏及环境污染等。
 
    森林害虫依据其危害部位和生活方式可分为根部害虫、干部和枝梢害虫(包括钻蛀性和刺吸性两类)、叶部害虫和果实种子害虫等类型,其中松毛虫类是中国森林的最重要食叶害虫,干部害虫中的天牛类严重威胁以杨树为主的三北防护林。
 
    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某些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危害严重。病害和害虫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如干部害虫松褐天牛是传播松材线虫病害的媒介昆虫。病虫害本身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防治的目的就是使其在系统中处于相对平衡,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森林病虫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病虫害控制在不产生经济危害的水平,同时尽可能避免或减轻环境污染和对人畜的危害。具体防治方法包括森林植物检疫、营林技术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选育抗病虫树种等。
 
 
    (摘编自《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