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足迹中期报告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1月25日,由美国环球足迹网(GFN)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IGSNRR)共同完成的中国生态足迹(中期)报告国际研讨会在北京翠明庄宾馆顺利召开。会议首先由外方专家环球足迹网的Justin Kitzes先生介绍了生态足迹研究的背景、历史、现状、方法和本报告的主要结论。中方专家我所的成升魁研究员汇报了生态足迹在中国的引进、现状、发展动态及中国生态足迹研究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中国环境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 中方首席专家沈国舫院士、国合会外方首席专家Arthur Hanson先生在充分肯定该报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来自WWF(英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该报告作了精彩点评。会议由WWF北京办公室李琳主持。研讨会取得以下共识:①生态足迹是研究人类需求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一种新的定量化方法,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度量工具之一。②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平均值,但由于人口众多,其生态足迹总量巨大,且增速较快。自1980年以来,中国已经出现了生态赤字。作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第三大生态足迹经济体,中国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取向对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  影响。③自1980年代中期,全球已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目前,人类的生态足迹相当于占用了1.25个地球,这是一种靠消耗后代的资源和环境来支撑当代需求的模式。通过国际贸易某些国家部分转移了自身的生态足迹,但转移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除过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实施可持续发展外,我们别无选择。④面对生态足迹持续增长,生物承载力不断下降,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的严峻态势,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应该从个人行为到政府决策层面采取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
   与会代表还就中国生态足迹中期报告的完善和提升提出以下意见:1) 生态足迹是一种现状分析方法,如何更好地预测未来人类需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继续探讨。2) 化石能源利用具有既替代生物资源,又排放温室气体的双重生态效应,其净生态承载力还是很大的。但对化石能源利用的资源耗竭性和环境问题应有足够的认识和有效的应对措施。3) 在国际贸易中,生态足迹核算扭曲了各国真正的资源环境影响状况。资源、环境密集型产品输出国的生态足迹被夸大了,进口国的生态足迹被缩小了,应该探讨纠正国际贸易中各国生态足迹的方法。
作为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之一,1月24日,GFN的Justin Kitzes先生和WWF(英国)的Stuart Bond教授应邀到我所作了生态足迹标准及英国生态足迹等方面的学术报告,中外方专家团队还就中国生态足迹中期报告的改进和进一步的合作进行了沟通。

   该项目是由中国环境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委托,由中外生态足迹研究方面的著名专业团队对发展中国家生态足迹研究的首次尝试。我所成升魁研究员和谢高地研究员为作为中方专家,负责中国生态足迹部分的撰写。据悉,今后,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将由CCICED和WWF每两年联合发布一次。

  资源科学研究中心供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