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全国政协委员周成虎:智慧城市不能变“造城运动”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周丽    发布时间:2016-3-12 

  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智慧城市发展。有专家指出,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佳模式。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相关规划显示,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逾5000亿元。对中国相关行业企业来说,将带来数万亿元的市场大蛋糕。 

  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要求。 

  数据显示,截至20159月,我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50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 

  面对层出不穷的智慧城市3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将智慧城市搞成造城运动 

  智慧城市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理念 

  《中国经营报》:怎么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智慧城市 

  周成虎:智慧城市的含义非常广泛,本质上是一种理念,是希望把这个城市管理得更好的理念,是如何把一个城市变成可持续的理念,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理念去指导建设城市,去指导我们管理城市,去指导我们的智慧城市。 

  《中国经营报》: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会是什么样的分量和角色? 

  周成虎:目前很多城市都在推智慧城市,十三五期间还将继续推进。有的小城市貌似条件不具备,但其实没有问题。城市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做,都可以有所作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智慧水平,这样城市的发展才能更好。 

  《中国经营报》: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这种举措跟智慧城市的建设相契合吗? 

  周成虎:是契合的,要正确理解和看待。开放式小区可以治理拥堵,城市有主干道有盲肠道,并不需要把所有的小区都打开,具体怎么开放跟城市规划的干道有关系。在具体施行之前,一定要科学规划分析,落实智慧交通。同时要考虑小区的安全问题。 

  多规合一 多方合力 

  《中国经营报》:目前全国多个城市都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对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怎么看? 

  周成虎:智慧城市是好的,但不要演变成造城运动。现在其实已经走向这样的误区了,很多城市投了很多钱去改造网络等,但并没有把握智慧城市的核心和本质。智慧城市牵涉方方面面,但它不是一个新的城市,跟造城运动无关。 

  《中国经营报》: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周成虎:目前国家有不同部门在推智慧城市,有不同的标准,有些并不规范,有些还是重叠的,导致现在存在一些乱象。而且各个部门还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没有形成合力。 

  《中国经营报》:那应该怎么解决上述问题? 

  周成虎:从国家层面,需要一套标准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建设智慧城市,运营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在通用架构的基础上,同时兼顾考虑地方特色。 

  《中国经营报》:未来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要注意什么? 

  周成虎:首先,要多规定合一。各个系统之间不能协调的话,不能称为真正的智慧,因此要多规合一,也就是让大家的规划合在一起。同时,要有法律法规来保障多规合一,要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其次,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基于城市本身的特色,按照自己的道路走。 

  《中国经营报》: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哪些方面的合力? 

  周成虎: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政府,更离不开企业,也离不开市民的参与。如果这三个主体不能有机协调,我们不可能把智慧城市的事情做好。因此,应该实现政府主导、企业推动、市民参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智慧城市形成完整的生态。 

  《中国经营报》: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周成虎:企业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责任型企业,希望能够把城市智慧化一些;另一类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考虑,大多数企业是逐利的。如果企业有社会责任,就会按照智慧城市的理念来参与建设;如果企业是为了逐利,也可以为政府和个人提供产品。 

  《中国经营报》: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个人又可以做些什么? 

  周成虎: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对智慧城市的贡献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神秘,而是具体到日常生活。比如,个人尽量不开车,因为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是智慧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外,信息化、大数据也是智慧城市的标志之一,通过网购等方式可以减少出行和交通压力,促进绿色低碳。总之,每个人都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附件下载: